朱标的话说的非常中肯。
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贬低。
朱元璋笑道:“标儿,你知道咱打从心底最满意你什么地方吗?”
“儿臣不知,请父皇教诲。”
朱元璋解释道:“你行事作风持正守中,不偏不倚。”
“不会把个人好恶、私人恩怨掺杂到国事和家事当中。”
“这一点是最让咱满意的地方。”
——
朱樉一家老小早在年底冬至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接进了宫里。
只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回到京城以后一直居住在王府里。
毕竟按《皇明祖训》来说,成年的藩王,还没有全家人住进宫里的先例。
“大王请留步。”
朱樉刚走到了奉天门,就碰到了杨士奇。
杨士奇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给了德安府同知罗性。
后来因为继父罗性获罪,被贬谪到西北充军。
杨士奇一家,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如果不是在开封,遇到了朱樉。
现在的杨士奇搞不好,还在哪个私塾里给童子开蒙。
靠着微薄的束修,来养家糊口。
哪会有今日的远大前程?对于秦王的知遇之恩。
杨士奇一直心怀感激,两个人明面上没有任何来往。
私底下的关系,都心照不宣。
早上在宫门等候时,杨士奇就已经向他拜过年了。
特意在这儿等他,肯定不是为了寒暄。
“杨先生,找孤可是有要事?”
杨士奇一向公私分明,先谈起了公事。
“世子在文华殿小半年,学业上的成绩一直稳居前列。”
做为父亲,儿子被老师夸奖。
朱樉笑的合不拢嘴,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高阳郡王在学业上,一直没用功。”
朱樉对于朱高煦没读书天赋这事,心里早有准备。
“高煦这孩子,从小就对行伍之事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