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劲气的运用

显然,这又是考验来了,就像是小时候每次看完学校组织的电影放映,都要求第二天交一份读后感。现在就是徐政说完了武将武职,然后让李逸说一说观后感。

“这么说,夏鹰虽然是九品,但是却可能是一个后勤或者辅助类官职,那么为什么会连珠箭、游龙箭等这些?按照大人所说的,夏鹰更像是军队中的文职,但是那手箭术却不像文职。“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文职人员在军事技能上或许不如战斗人员,但是在接下来徐政的讲述中,却让李逸对于兵家修士有了更多的了解。

兵家修士与武夫实际上在低品的时候是非常相像的,兵家九品叫做明劲,意思就是明白了解劲气,之后开发出对劲气的各种使用方法。

武夫九品叫练劲,就是需要武夫通过对自身的打熬,在自己体内练出劲气。

虽然都是劲气,但是这里就有区别,那就是兵家九品的劲气好像没说是自己练出来?是的,这就是武夫与兵修最大的区别,或者说这是传统兵修与武夫的差别,传统兵家修士的能力依然是来自朝廷九品制。

例如一名士兵,因为在战场上立了功,然后被朝廷封了九品的官职。这个时候,他本身就具有九品的能力,这项能力是朝廷赐予的,而不是他自己修炼出来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前文有说过,一些武夫也可能是兵家修士,他们在成为兵家修士的同时也是一名武夫,这样劲气自然是自己练出来的。

这里面就涉及到陈汉的武官究竟是怎么来的。

前面提到的士兵因为作战英勇,在战场上立了军功,事后被朝廷封了官,这是因功升官的。像是在太祖时期,国朝初立之时的统一战争,太祖中期对漠北、北方用兵,还有后续朝廷对交趾用兵等等,这是普通士兵做官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第二点是因为资历升迁,太祖时期曾多次颁布“年深升迁“政策,例如太祖十八年,当时的云南驻军在选拔小旗官时优先提拔老兵,之后这项政策一直保留在军队中。但是这项政策的前提还是因为资历深,那么在军队中资历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人在军中的能力,特别是经历过战争的人。

所以这项政策实际上看的还是个人能力。

除了军功、资历,还有一条普通士兵升为军官的渠道,那就是直接上书奏言。

太祖时期因为国朝初立,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因此太祖开创性的提出,山林隐士、军中奇才等可以直接上书言事。意思就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直接写信给朝廷,如果朝廷觉得你的这个建议非常不错,那么就有机会授予你官职。

太祖七年,当时杭州卫一名叫做章宪的士兵上书进言,对当时的盐法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事后章宪直接升任为镇抚官,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六品官员。

二十多年后,辽东戍边的一个叫做马名广的戍卒向朝廷呈上了一封“五事疏”,什么是“五事疏”呢,《孙子兵法》中所五事指道、天、地、将、法,实际上就是影响战争的因素归纳总结到这五个方面。

马名广对边境防务、军民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但是这篇“五事疏”因为部分观点偏颇,并未被采纳,但是事后他仍然被提拔为县丞,成为一个正八品的朝廷官员。

这项政策也被延续了下来,也给了普通士兵向天子进言的机会。但是这里面可能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些犯了罪的士兵通过上书被提拔,那么对士兵的处罚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针对这个问题,后来朝廷宣布,禁止犯法遭到处罚的士兵上书言事。

政策是好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书渠道逐渐被文官集团控制,普通士兵再想通过向朝廷谏言从而获得晋升也就越来越难,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上述三个都是针对普通士兵,也就是从军中晋升,还有一个正式的渠道,却是普通人也能成为军官武将,那就是自武周朝开始的武举制度。

陈汉初期实际上并未在法律上规定武举,前期主要是针对文官的科举。在国朝创立将近100年后,当时朝廷才正式颁布《武举法》,但当时朝廷并未看重武举,特别是此时还遭到了文官的反对。

直到快十四年之后,朝廷才将武举制度化,依照文官科举制度,每三年一考,设乡试、会试两级。又过了两年,制度更加完善,边境和内地分开考,分卷录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此时,陈汉武举制度已经颇为完善,要说与文官科举相比较,只是少了一个殿试。

武进士在授予官职时,也是按等级的。武进士第一名,如果自身原本就是百户以上官员,则升两级;第二名之后,如果都是百户之下的官职,则定授副千户。如果是平民出身,直接考的武举,中进士之后授职多为试巡检,这是从九品;又或者是前文提到过的所镇抚,这是从六品。

“这么看来,武举不就是将门子弟镀金以求快速升迁的吗?难怪武举影响力不如文官科举,从根子上就不公平,从根子上就助长了将门家族的壮大以及军中派系的形成。”

听徐政讲了这么多,在听了武进士授予官职时的区别对待时,李逸实在忍不住开口了。

王二、牛英依然是一脸懵,当时听到李逸此言,却都很惊悚的看着李逸,实在是这句话有非议朝政的嫌疑,况且旁边还有一位官员在呢!

倒是徐书令一脸意外的看着李逸,徐政则面无表情。

“二郎为何有此一说?”徐书令先看了一眼徐政,然后问李逸,“这武举也是为朝廷吸纳人才的重要渠道,为何二郎这么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