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封 衣袂寄山河

直到暮色漫过箭楼,你才发现我冻得鼻尖发红,突然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裹住我,里面那件白T恤后背全是汗渍。

“早知道该让你多穿点。”

你自责地搓着我的手,掌心的温度,烫得像城墙根下的暖阳。

后来才知道,你对“尺寸”的敏感,从来都只用在我身上。

去年在丽江古城,你蹲在扎染铺前,对着一块靛蓝布料比画了半个钟头。

老板娘说你一个大男人,倒比姑娘家还讲究。

你嘿嘿笑了两声,指着布料上的冰裂纹:

“她去年画过一幅《寒江独钓图》,用这个做桌旗,摆在画案上肯定好看。”

我在一旁瞧着你跟老板娘讨价还价,手指在布料上比画时,靛蓝染料悄没声息蹭上了袖口,像落了一块化不开的夜色,你自己倒浑然不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模样忽然让我想起,你那些设计标本——

亚克力盒里的每块面料都贴着标签,经纬密度精确到每平方厘米多少针,缩水性测试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可真要问你穿多大码的鞋,你总得愣怔半晌,挠着头说“好像是41?要不42?”

你还记得,在景德镇的那个雨天吗?

我们走进家陶瓷作坊,老板正在给新烧的瓷瓶画釉里红。

你盯着人家案上的颜料盘,看了半天,突然拉着我往隔壁的坯房走:

“我给你捏个笔筒吧,就照着你上次试穿的那件苎麻旗袍的样子,领口捏成斜襟的。”

你笨手笨脚地转着陶轮,泥浆溅得白T恤上到处都是,像落了一场星星雨。

等笔筒成型时,领口歪歪扭扭像一只蜷着的小猫,你却得意地举起来:

“你看这弧度,是不是和你旗袍的盘扣一样?”

那天,我穿着你挑的米白色棉裙,站在作坊的青石板院里看雨。

你举着刚上了釉的笔筒跑出来,鞋跟沾着泥也顾不上擦,突然把笔筒往我怀里一塞,转身冲进雨里:

“刚才看见巷口有卖油纸伞的,你穿棉裙撑那种伞,像极了戴望舒诗里的画面。”

等你举着伞跑回来时,衬衫早就湿透了,贴在背上显出嶙峋的肩胛骨,手里还攥着一袋热乎乎的桂花糕——

是我前一天随口说想吃的。

前几个月,在平遥古城,客栈老板说,以前晋商出门,妻子总会在衣襟里缝个装着灶心土的小布包,说是“带着家的根”。

我突然就想起你背包侧袋里,那块我绣的平安符。

去年,你去新疆参与智慧博物馆系统开发,临行前我连夜绣了一块棉布平安符,针脚歪歪扭扭像一段没调试好的代码,线头都翘着毛边。

你却当宝贝一样塞进背包侧袋,说这是你的“定海神针”,每次对着屏幕排查程序漏洞前,都要先摸一摸棉布上凹凸的纹路,指尖划过那些歪扭的针脚时,总会忽然笑出声:

“你看这针脚拐的弯,像不像我昨天没调好的循环语句?摸着它,就像你在旁边盯着我改代码似的。”

后来,听你同去的同事说,有次服务器突然崩溃,你蹲在机房排查到后半夜,摸出平安符在机器上轻轻敲了三下,嘴里还念叨着“求女友平安保佑”,惹得旁边运维大哥笑你迷信。

可你不知道,我在视频里看见你眼底的红血丝时,偷偷把那块棉布的纹样扫描进电脑,用代码编了个小程序——

每次你远程登录服务器,屏幕角落就会跳出一个闪着微光的小蛇图标。

那是我照着针脚的弧度画的,像我攥着绣花针时,你总说的“像握着鼠标写代码的样子”。

前几日整理旧物,翻出你大学时的笔记。

扉页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电影票,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

“她今天穿了一件杏色连衣裙,裙摆上的褶皱,像岩层里的断层。”

日期是我们第一次在大学图书馆偶遇那天,原来你从那时起,就开始用专业术语,偷偷给我的衣裳写“报告”了。

比你记在本子上的那些岩层走向、断层倾角,还要清晰几分。

你总说我穿什么都好看,却忘了自己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冲锋衣,站在可可托海的矿坑边,给我发视频时,背景里的雪山在你身后闪着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