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改驱动?”陈浩问。
“试试。”她说,“最坏结果就是让它变得更卡,不至于烧。”
“那就试。”他说,“反正现在也没别的选择。”
娜娜的光学镜头闪了闪,屏幕上弹出数十份文档缩略图。
“已筛选出三十七份相关技术资料。”她说,“包括九种可行改造方案摘要。”
苏珊开始快速浏览。她点开一份关于自适应功率调节的论文,手指在屏幕上划动,标注了几段关键内容。
“这个有用。”她说,“可以根据距离动态调整输出强度,省电还能延长覆盖范围。”
“听着像空调自动调温。”陈浩说。
“原理类似。”苏珊说,“但它需要一个反馈机制,让接收端告诉发送端‘我现在信号怎么样’。”
“我们现在有吗?”
“有,但没用起来。”她说,“协议里留了字段,但默认关闭。可能是为了省电。”
“那就打开。”陈浩说,“咱们现在不差这点电。”
娜娜同步更新指令:“正在生成初步测试配置文件,预计八分钟后完成。”
“等会。”卡尔突然开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干扰源?”
两人看向他。
小主,
“我不是反对。”他解释,“只是提醒。之前我们改能源的时候,第一批设备也正常,第二批就开始出问题。后来发现是谐振。通信系统现在看着没事,万一改完之后,和别的设备打架怎么办?”
陈浩沉默几秒:“有道理。”
“不能只看通信本身。”卡尔说,“还得看它和其他系统的交互。尤其是能源模块,输出频率变了,可能会影响射频性能。”
苏珊点头:“可以做个隔离测试。先在一个独立频道跑新协议,监测是否有异常波动。”
“就这么办。”陈浩说,“小范围试,不出问题再推。”
娜娜提示:“建议优先选择非关键线路进行验证。推荐使用C区备用信道,当前负载为零。”
“行。”陈浩说,“就拿它开刀。”
苏珊继续翻资料。她又打开一份关于mesh网络的文档,眼睛亮了一下。
“这个也可以试试。”她说,“如果我们把每个通信节点都变成中继器,信号就能像接力一样传出去。哪怕中间断一两个点,整体网络还能维持。”
“听着像传话游戏。”陈浩说。
“比那可靠。”她说,“每个节点都会校验数据,错了就重发。而且越多人在线,网络越强。”
“那咱们得多装几个终端。”他说,“明天让施工组顺路在走廊加几个固定点。”
“我可以设计简易外壳。”苏珊说,“用回收材料就行,不用专门生产。”
娜娜已经开始整合信息。她的光学镜头不断闪烁,后台并行处理多个模型推演。
“根据现有条件,可实现三种升级路径。”她说,“第一,协议优化;第二,天线增益提升;第三,构建局部mesh网络。综合成本与效率,建议优先执行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