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架开始共振。”她迅速锁定位置,“左前方支撑柱出现轻微谐频叠加,持续十秒以上可能造成金属微裂。”
陈浩立刻拧小功率,顺手关掉靠西侧的两组扬声器。
“分散火力。”他说,“别让声音扎堆。”
娜娜调整输出分布,将声场均匀铺开。陈浩塞了只耳塞进耳朵,另一只拿在手里,歪着头听环境回响。
“听着不抖了。”他说,“刚才那股麻劲儿没了。”
“当前主频已降至14.8千赫兹,结构振幅回落至安全区间。”娜娜确认,“虫体逃逸率维持在每分钟六十七只以上,效率未显着下降。”
“挺好。”他把耳塞全戴上一只,“咱们这就叫——科学凭感觉,经验定参数。”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们采用分区轮替法推进作业。粮仓被划成四个扇区,每次只激活一个区域的声波装置,十五分钟后切换,给设备散热时间。
地面逐渐积起一层灰黑色小颗粒,踩上去发出细微的脆响。陈浩拿铲子扫了一堆进样本盒,凑近看了看:“全是活的,就是晕得挺彻底。”
“声波干扰其平衡器官,导致运动失调。”娜娜解释,“脱离影响范围后约四小时可恢复活动能力。”
“那正好。”他把盒子盖上,“等它们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被打包了,也不知道算不算临终关怀。”
第三轮作业开始前,陈浩靠在控制台边啃压缩饼干。 crumbs 掉在胸前,他懒得拍。
(此处自动过滤英文词汇)
“你说这些虫子为啥专挑底下藏?”他嚼着干硬的饼,“上面通风好,空气清新,它非往深处钻,是不是觉得自己是地下党?”
“深层粮堆湿度更高,温度更稳定,适合产卵孵化。”娜娜回答,“且人类干预较少,生存概率提升约百分之八十三。”
“懂了。”他咽下最后一口,“它们比我还懒,专挑不动的地方待着。”
重启系统时,他发现东南角的数据反馈迟钝。那边的虫群移动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区域。
“是不是声音穿不透?”他摸着下巴,“那边堆得最厚,说不定形成了声影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娜娜扫描后确认:“该区域粮堆密度高出平均值12%,声波衰减严重。若延长照射时间,可能导致周边设备过热。”
“那就加个补刀。”他拆下一只便携式扩音器,接上备用电池,“我手动送进去一段距离,当个移动发射塔。”
“风险系数上升。”娜娜说,“你不具备防滑装备,且内部地形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