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三种方案记录,当前材料仅支持其中一种。”
“哪种?”
“增加储水罐,形成循环预热系统。”
“要多大?”
“至少十升容量。”
“咱没有。”
“可用两个五升桶串联。”
“连接件呢?密封圈呢?支架呢?”
“需手工制作。”
“那就是没有。”他摆手,“太费劲,今天搞不完。”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细管,忽然灵机一动,“等等,咱们是不是犯了个错?”
“请说明。”
“现在这两段管道是并联的吧?水一分二,同时走,等于路程短了一半。”
“正确。”
“那改成串联呢?让水先走一段,再进第二段,路程加长,加热时间也多了。”
“理论上可行,但接口需要重做。”
“干就完了。”
两人动手拆管。陈浩拔下连接头,发现橡胶垫圈已经老化,一扯就断。他撕了块布缠在螺纹上,勉强密封。
“临时处理。”他说。
“风险漏水。”
“漏了再修。”
新布局装好后,整个管道变成S形弯曲,水流路径明显拉长。他们重新固定支架,检查每个接头,确认无松动。
第三次测试开始。
阳光依旧明亮,洒在倾斜的金属板上。水缓缓流入第一段管道,沿着弯曲路线向前推进。
陈浩坐在屋顶边缘,背靠烟囱,双腿悬空。他手里捏着那段废弃的细管,一下一下掰直又弯回去。
十分钟,升温明显。
十五分钟,接近三十五度。
“快了。”他喃喃。
二十分钟,温度计停在三十六度,不再上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盯着读数,眨了眨眼,又眨了眨眼。
“就差四度?”他声音有点哑,“四度啊!”
“当前最大理论输出为三十七度。”娜娜说,“受限于集热面积与环境散热速率。”
“也就是说,咱们已经到头了?”
“以现有结构而言,是的。”
陈浩没动,也没说话。他低头看着手里的细管,把它掰成了一个歪歪扭扭的Z字形。
远处传来风掠过屋顶的声音,吹得铁皮轻微震动。
他忽然笑了下。
“你知道最惨的是什么吗?”他问。
“请说明。”
“我以为我们是在进步。磨铁板、搭架子、接水管、改角度、调水流、换布局……每一步都挺像那么回事,好像离成功越来越近。结果呢?折腾一上午,就为了证明一件事——这玩意儿本来就不行。”
“过程有价值。”
“可我要的是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