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试试。”陈浩站起来,“截一段塞进框里,靠它的弹力压住塑料条。”
卡尔去取材料时,陈浩继续拿刀片修整塑料边缘。苏珊在一旁记录每次调整的厚度和回弹情况。
“第三轮,削到1.2毫米,压入后保持贴合时间约三十秒。”她念着数据。
“还不如我吹口气撑得久。”陈浩苦笑。
卡尔扛着撑杆回来,切成十厘米小段,嵌进金属框的凹槽。他们把处理过的塑料条盖上去,再用螺丝从上方压紧。
第一颗螺丝拧到底,发出轻微“咔”声。
“成了?”陈浩盯着接口。
苏珊用手电筒照着缝隙,从侧面看过去,光没有透出来。
“好像……真挡住了。”
“别高兴太早。”卡尔拧第二颗螺丝,“你看看这个角。”
随着螺丝收紧,玻璃纤维杆开始弯曲变形,带动整个框架轻微扭曲。塑料条在压力下局部隆起,形成一个小包。
“不均力。”娜娜扫描后指出,“支撑杆弹性分布不一致,导致压强集中在两点。”
“那就是没法用。”陈浩松开螺丝,把零件拆开,“白忙。”
“换个思路。”苏珊翻着笔记本,“既然没法让软材料自己密封,能不能在外面加一层可活动的盖板?比如做个能掀开的小门,平时扣着,检修时打开。”
小主,
“复杂了。”陈浩摇头,“咱们要的是简单耐用,不是多功能。”
“或者放弃全密封,改用叠层遮挡?”卡尔提议,“像瓦片那样,上一层压下一层,风往上吹才进不来。”
“只能防雨,挡不了侧风。”娜娜否决,“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角度接近四十五度,此类结构失效概率高。”
车间安静下来。只有切割机散热风扇还在转,嗡嗡响着。
陈浩坐到地上,背靠着工具柜,仰头看着屋顶漏下的光柱。灰尘在光里飘。
“咱们有好材料,有想法,有劲儿,结果卡在怎么把两块东西严丝合缝地拼一起。”他自言自语,“你说这事多憋屈。”
“技术断层。”娜娜平静地说,“现有加工能力无法匹配新材料性能窗口。”
“翻译一下,就是——”陈浩咧嘴,“我们配不上这块板子。”
苏珊忍不住笑了下,“它要是有意识,估计觉得自己沦落到这儿挺委屈。”
“可不是。”陈浩站起来,拍拍屁股,“但它来了,我们也只能想办法配得上它。”
他走回台前,把所有试件摆成一排:歪孔的框、翘边的条、变形的杆、裂口的板。
“一个个问题解决。今天搞不定密封,明天接着搞。大不了把车间当试验场,天天试。”
“建议建立测试日志。”娜娜打开新文档,“记录每次失败参数,避免重复错误。”
“写吧。”陈浩抓起记号笔,在旁边墙上画了个大方框,“以后这儿就是‘翻车墙’,谁做砸了,自己上去写教训。”
苏珊提笔就在第一格写下:“一号试件——压条过厚,回弹失效。结论:不能靠蛮力压住一切。”
卡尔跟着写:“二号——框架刚性不足,受力变形。说明:材料搭配比精度更重要。”
娜娜输入最后一行电子记录,抬头说:“已同步云端备份。”
“挺好。”陈浩看着那堵墙,“失败也算留下点东西。”
正午的太阳移到头顶,光柱缩成一小团落在操作台中央。他们把三号主材重新抬上来,准备进行第二次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