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跳出三组数据。
第一,连接部位失效占比百分之六十八;
第二,密封结构耐候性不足占比百分之五十七;
第三,材料匹配度低导致装配困难占比百分之四十九。
“也就是说,卡扣和压条是最大问题。”苏珊指着第一条,“我们每次都坏在这儿。”
“而且我们用的都是旧材料。”卡尔补充,“金属条不直,塑料条发脆,强行拼在一起肯定撑不住。”
“所以不是设计不行。”陈浩摸着下巴,“是我们拿破铜烂铁去配高科技板子。”
“本质是资源与目标不匹配。”娜娜总结。
“翻译一下,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陈浩咧嘴一笑。
没人笑。
他也不在意,转身走到公告板前,拿起粉笔,在空白处画了个大圈。
“以前我们是有了想法就试,试错了再改。现在换个路子。”他在圈里写下三个字:**查、分、定**。
“查,把所有失败的原因列出来;分,看看哪些能改,哪些不能;定,挑最能见效的先干。”
“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条理了?”苏珊问。
“被逼的。”陈浩擦掉手上的粉笔灰,“再瞎搞下去,冬天还没到,我们就被风吹散架了。”
娜娜开始调取全部测试日志。电子文档一页页刷新,同时投影到墙上。她将每次失败的时间、部件、参数、操作人都做了标记。
苏珊则动手清点剩余材料。她把金属条一根根摆在地上,按平直度分类;塑料条剪成小段,标注厚度和弹性表现;连螺丝都被她按长短和锈蚀程度分开。
卡尔也没闲着。他找来几张废纸,用尺子画出不同温差下的膨胀模拟图。一边画一边念叨:“白天四十度,晚上零下,这块板子一天伸缩两次,跟呼吸似的。”
陈浩来回看着三人干活,忽然觉得有点不一样了。
小主,
以前大家都是急着动手,谁想到办法谁先上。现在没人抢着装,反而都在低头整理东西。
“以前是想赢。”他说,“现在是不想输。”
“有区别?”苏珊头也不抬。
“当然。想赢的人总想着最后一击;不想输的人,会把每一步都走稳。”
她停下笔,看了他一眼:“这话不像你说的。”
“我抄墙上的。”他指了指“翻车墙”最下面一行——那是昨天刚写的:“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失败。”
娜娜的数据分析完成了。屏幕上出现三个红色高亮区域。
**首要瓶颈:连接结构无法适应热胀冷缩**
**次要瓶颈:密封材料缺乏持续闭合力**
**潜在瓶颈:基础材料强度不达标**
“所以,”陈浩盯着屏幕,“我们一直想让卡扣死死咬住板子,可板子自己会动。它一动,卡扣就崩。”
“需要柔性连接。”娜娜说。
“有没有现成的东西能当缓冲层?”
“仓库里还有些旧轮胎皮。”卡尔说,“裁成条,垫在接口下面,说不定能吸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