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叩诊听筒辨虚实

在麦克莱恩的指导下,林闻溪将听诊器头置于患者心前区。他听到的心音微弱而快速,伴有轻微杂音。奇妙的是,这种听觉信息与他指下感受到的沉细数脉相互印证,却又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如何?”麦克莱恩问。

林闻溪思索片刻:“听诊器让我听到了心音的具体特性,而切脉让我感受到了整体的气血状态。二者似乎...互补。”

这个观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兴趣。顾静昭质疑:“闻溪,中医脉学精微深奥,岂是简单心音所能替代?”

梁启远反驳:“但听诊器能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比模糊的脉象描述科学得多!”

陆老与麦克莱恩对视一眼,罕见地没有加入争论,而是鼓励学生们继续探讨。

随后的课堂上,麦克莱恩系统讲授了心肺听诊的技巧和意义,而陆老则深入讲解了二十八脉象的辨识与临床意义。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同时学习着两种诊断体系。

林闻溪特别专注,他在笔记本上画出对比表格:左侧记录西医听诊叩诊的发现,右侧对应中医脉象舌象的表现,下方则标注病机解释和治疗思路。

一天晚上,林闻溪在实验室偶遇秦若虚。令他惊讶的是,秦若虚正在尝试将听诊器连接到一个自制装置上,记录心音波形。

“若虚兄,这是?” 秦若虚头也不抬:“我将心音转化为可视波形,与脉象图对比。你看——”他展示两张图纸,“这是滑脉的脉象图,这是相应的心音波形。看这个特征峰,似乎有相关性。”

林闻溪惊叹不已:“你是在寻找脉象与心音之间的科学联系?”

秦若虚点头:“中西医诊断,皆在探求人体信息。只是获取方式不同,若能找到对应规律,岂不美哉?”

这个机会主义的合作让两人兴奋地讨论到深夜。他们设想了一种结合中西医诊断的“综合诊法”:既用听诊器、血压计获取客观数据,也通过望闻问切把握整体状态;既做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也通过辨证分析确定病机。

几天后,医学堂收治了一位新患者——一位咯血不止的富商。令人棘手的是,这位患者既不信中医为“玄学”,也不信西医为“蛮术”,诊断工作陷入僵局。

林闻溪鼓起勇气提议:“可否让学生一试综合诊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教员们的许可下,林闻溪和秦若虚合作对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他们先用听诊器、叩诊锤进行西医体格检查,发现右肺中叶有持续湿啰音和浊音;接着进行中医四诊,见患者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细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