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莫做儿女之态!人生何处不相逢,能于此异世相遇,共历风波,亦是快事一桩!再说了,你那红烧肉尚未臻至化境,老夫岂能半途而废?”
姜小勺重重地点了点头,将这份情谊牢牢记在心里。
就在这时,前厅传来一阵熟悉的、带着几分怯生生又难掩激动的声音:“姜……姜老板,苏先生,我……我回来了!”
两人转头望去,只见郑侠正站在通往后院的门口,身上还是那身略显陈旧的宋人衣袍,但气色比离开时好了不少,眼神中也多了几分之前没有的坚定与……风尘仆仆?
“郑先生?”姜小勺有些惊讶,“您怎么……”他以为郑侠回到自己的时代后,不会再来了。
郑侠走进后院,对着姜小勺和苏轼深深一揖:“姜老板,苏先生,郑侠……回来了。”他直起身,脸上带着一种找到归宿般的释然与决绝,“我回到汴京,将《流民图》与奏章上呈后……果然如苏先生之前所料,石沉大海,甚至……还遭了些许申斥。”
他的语气平静,但姜小勺和苏轼都能想象到那背后的失望与无奈。
郑侠继续道:“我心灰意冷之余,想起在此间的日子,想起姜老板以美食抚慰人心,苏先生以豁达笑对世事……还有那口能连通不同时空、见证悲欢离合的锅。我忽然明白,为民请命,未必只有庙堂一条路。或许……或许留在此处,借助此间之能,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传递,亦能略尽绵薄之力?”
他看向姜小勺,眼神恳切:“姜老板,郑侠不才,愿留在店中,做些洒扫庭除、抄写记录之类的杂事,只求一隅安身,见证并……略尽绵力,不知可否?”
姜小勺看着去而复返的郑侠,看着他眼中那份历经挫折却未曾熄灭的赤诚与重新找到方向的坚定,心中感慨万千。这位以《流民图》为民请命的直臣,在现实碰壁之后,竟然选择了回归这片奇异的方外之地,以另一种方式坚守他的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郑先生愿留下,小子求之不得!”姜小勺郑重还礼,“只是此间日后恐多风雨,要委屈先生了。”
郑侠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能于此乱世(指他所在的时代)之外,觅得一处可安放笔墨与良心的净土,郑侠……感激不尽!”
苏轼也抚掌笑道:“善!大善!郑兄能回来,我等又可时常切磋,共论天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