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浪惊起芦苇荡里的白鹭,李靖按剑长笑,震得腰间玉佩叮咚作响:"好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世民负手望月,袍袖被晚风吹得猎猎作响:"文渊此诗,怕不只是要保长城无恙,更要让阴山以北皆成我汉家儿郎牧马之地!"
第五文渊垂眸浅笑,指尖在城砖上拂过。他知道此刻月光正照着几十年后的某个夜晚,有个叫王昌龄的书生会将这首诗刻进竹简。而今晚,这四句诗将随着边关的风,掠过阴山,掠过草原,掠过突厥可汗的穹庐,最终成为整个时代的注脚。
待几人的情绪逐渐平复,第五文渊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促狭的笑意,目光直直地看向李靖,开口问道:“李大哥,你和我姐的事儿,如今进展得咋样啦?” 李靖先是微微一愣,随即回过神来,神色间带着些许无奈,说道:“按目前情形来看,应该没太大的阻碍了,只是你姐还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第五文渊佯装嗔怪,摇了摇头道:“我说李大哥,你这人呐!我特意让小妹珈蓝过来,就是想着能帮衬你俩的事儿,你咋就没领会我的意思呢,是不是没好好利用这机会呀?”
“哦!” 李靖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还真是,我还真没往这方面想。只晓得珈蓝姑娘是个管理能手,就一心想着借助她的本事,大力发展咱们的商队了。” 此时的李靖,身材魁伟,身姿笔挺如苍松,身高足足八尺有余,肩宽体阔,身形矫健且修长,比例协调得当。他面容英俊,剑眉斜插入鬓,双眸明亮如星,鼻梁高挺,嘴唇薄厚适中,须发随风轻轻飘动,气质卓然不凡,身上完美融合了武将的英武豪迈与儒将的儒雅睿智。
这还是第五文渊头一回这般仔细地打量李靖,心中不禁暗自感叹:“哎!李大哥啥都好,就是岁数偏大了些,也不知红姐会不会在意这一点。” 他轻轻摇了摇头,将思绪拉回,转而看向身旁的李世民和李靖,神色变得严肃起来,问道:“二位,倘若明年七八月,皇帝北巡之时,在雁门遭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且突厥顺势攻占附近三十多座城池。届时,皇帝下诏令各郡县勤王,你们打算如何应对?”
李世民和李靖听闻此话,同时投来惊异的目光,一时间都陷入了沉默,没有立刻作答。过了许久,李世民才试探着开口说道:“突厥人既然敢围困皇帝,必定是觉得朝廷在仓促之间难以调集援军。若单纯从救驾的角度考虑,应当多备旗帜与战鼓,用以虚张声势。白天,让军旗绵延数十里,威风凛凛;夜晚,则钲鼓之声相互呼应,营造出隋朝大批援军已然赶到的假象。如此一来,突厥人定会望风而逃。反之,若不这么做,敌众我寡,突厥全力进攻的话,我方很难抵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靖听后,赞同地点了点头,又陷入了片刻的沉思,接着说道:“若事先对这事儿毫不知情,那我会在马邑设下埋伏,同时派遣一万余人秘密向雁门行军。等突厥军撤退之时,从两翼尾随追击,迫使他们进入我方的伏击圈,尽可能地消灭其主力部队。”
说完,二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第五文渊,齐声问道:“你是不是得到了什么内部消息?” 其实,第五文渊心里清楚,历史上在 615 年八月,杨广北巡时确实遭遇了这般围困。但此事关乎天机,他不能如实相告。于是,他故意神色神秘地说道:“启民可汗去世后,他的儿子咄吉继位,成为始毕可汗。经过这几年的苦心经营,始毕可汗的部落日益强盛,已然对我朝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朝廷中已经有人提议,立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为南面可汗,以此来分散始毕的势力,而且还设计诱杀了始毕可汗的谋臣史蜀胡悉。始毕可汗对此极为不满,如今已不再入朝进贡。你们说说,在这种情况下,他有没有可能做出围困皇帝的事儿?”
二人听后,同时点头,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呢?”
第五文渊缓缓说道:“你们方才所言,给了我启发。我们可以将你们二人的办法结合起来。一方面,派一部分军队大张旗鼓地前往雁门解围。李大哥这边,派出两千人前往雁门,负责尾随突厥军队即可。另一方面,组织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部队,每人配备三匹马,长途奔袭,杀入突厥的腹地。在突厥境内,以战养战,所到之处,片甲不留。与此同时,在马邑设下严密的埋伏,务必尽全力消耗突厥的主力部队。要让突厥人来的时候嚣张跋扈,离开的时候伤痕累累。然后等他们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家,却发现家没了。”说完第五文渊双手一摊,做了个滑稽的表情。惹得二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