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葫中日月

“公子刚才杀倭寇时,好利落的手段。”她没话找话,想打破这尴尬的沉默。

“倭寇该死。”赵安康的声音没什么起伏,“三年前在海边,我见过他们屠村,鸡犬不留。”这话半真半假,屠村的景象是他从流民嘴里听来的,却让他对倭寇恨之入骨。

林婉儿沉默了。她也听说过倭寇的凶残,只是没想到眼前这少年竟有如此经历。

行至黄昏,两人在一处破败的山神庙落脚。赵安康生了堆火,把烤热的干粮递给林婉儿,自己则靠在神像旁,拔下葫芦喝了口酒。龙虎酒的热气散开,他体内的内力又开始蠢蠢欲动,经脉传来轻微的胀痛——这是内力增长过快的迹象,辟邪剑谱的霸道之处正在于此,若不及时疏导,恐怕会走火入魔。

“公子似乎很爱喝酒?”林婉儿小口啃着干粮,看着他手里的葫芦。

“这不是酒。”赵安康晃了晃葫芦,里面传来液体撞击的声音,“是药。”

他没说谎。葫芦里的酒液早已不是凡物,每一滴都凝聚着药材的精华和武学的真意。除了龙虎酒、珠玉酒,还有用从山贼窝里搜出的《毒经》残卷酿出的“解毒酒”,喝下去百毒不侵;用一块刻着内功心法的古玉酿出的“蕴气酒”,能滋养经脉,化解内力暴涨的隐患。

这些天来,他杀山贼、诛海盗、斩倭寇,一方面是练手,另一方面就是搜集这些能投入葫芦的“材料”。江湖人视若珍宝的秘籍、药材,在他这里都成了“酿酒”的原料,这宝葫芦就像个无底洞,吞噬着一切,却也回馈给他越来越强的力量。

夜里,林婉儿靠在火堆旁睡着了,眉头还微微皱着。赵安康守在火堆边,手里摩挲着那柄缴获的倭刀。刀身狭长,锋利异常,却带着股邪气。他试着用内力灌注,刀身竟发出轻微的嗡鸣,隐隐有血光流动。

“倒是把好刀。”他喃喃自语,随手挥出一剑——不是辟邪剑法,而是他自己琢磨出的招式,快、准、狠,带着股一往无前的决绝。剑光闪过,旁边的石柱应声而断,切口平滑如镜。

这就是杀戮的好处。在一次次生死搏杀中,他对辟邪剑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不再是简单的照搬照用,而是融入了自己的风格。辟邪剑谱原本阴柔诡谲,经他之手,却多了几分阳刚凌厉,杀人更快,更直接。

第二天一早,两人继续赶路。路过一个小镇时,林婉儿去药铺买了些伤药,赵安康则去酒楼打了两斤好酒——不是给自己喝,是为了稀释葫芦里的“酒”。那些用天材地宝酿出的酒液太过霸道,直接饮用容易伤及经脉,掺些凡酒中和,效果反而更好。

刚出小镇,就见前方尘烟滚滚,一队人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个面色阴鸷的中年汉子,腰间悬着“青城派”的腰牌。

“是青城派的人!”林婉儿脸色一白,握紧了手里的剑。

赵安康勒住马,眼神一冷。他认出为首的汉子,是青城派掌门余沧海的师弟,侯人英。看来青城派是找来了,多半是为了落马坡那几个倭寇的事——那些倭寇说不定和青城派有勾结。

侯人英也看到了他们,尤其是看到赵安康宝蓝色长衫上若隐若现的血迹时,眼睛顿时亮了。“拿下!”他一声令下,十几个青城弟子立刻拔出长剑,呈扇形包抄过来。

“你先走。”赵安康对林婉儿说,声音依旧平静。

“公子……”

“走!”赵安康的声音陡然转厉,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林婉儿咬了咬牙,调转马头,往另一条岔路跑去。侯人英想派人去追,却被赵安康拦住。

“你的对手是我。”赵安康翻身下马,拔出了那柄倭刀。阳光下,刀身闪着森冷的光。

“小子,杀了我青城派的人,还想跑?”侯人英狞笑着,“今天就让你知道,什么叫生不如死!”

他身后的青城弟子同时出手,十几柄长剑织成一张剑网,朝着赵安康罩来,正是青城派的“松风剑法”,剑势连绵,如松涛阵阵。

赵安康却动了。

没有人看清他是如何动作的,只觉得眼前一花,一道蓝影在剑网中穿梭,快得像一道闪电。倭刀在他手里仿佛活了过来,每一次挥出都带着凄厉的破空声。

“噗嗤!”“噗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