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武运传承

“噗嗤!”

一声轻响,柳生十兵卫的动作僵住了。他低头看去,只见自己的胸口多了一个血洞,鲜血正汩汩流出。而赵安康,不知何时已站在他身后,手里依旧空空如也,显然是用指劲伤了他。

“你……”柳生十兵卫想说什么,却只吐出一口鲜血,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全场死寂。上百名武士看着倒在地上的馆主,又看看那个气定神闲的汉人,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刚才那一幕太快了,快到他们根本没看清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馆主在对方手下,连一招都没撑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刀流’的传承,我取走了。”赵安康走到柳生十兵卫的尸体旁,从他怀里摸出一本蓝色封皮的小册子,上面用日文写着“一刀流奥义”。

他随手翻了翻,里面记载着“一刀流”的基础刀法和内功心法,虽然粗浅,却有几分独到之处,尤其是对“快”的理解,与葵花真气有几分相似。

“从今日起,‘一刀流’道场,归济州岛管辖。”赵安康将小册子递给身后的护卫,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愿意归顺的,留下;不愿意的,现在就可以走。”

武士们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没有人动。他们害怕,不仅害怕赵安康的武功,更害怕失去道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赵安康没有再理会他们,转身走出道场。他要的不是这些人的归顺,而是他们的恐惧。就像他想的那样,扶桑人畏威而不怀德,只有将他们打怕了,杀怕了,他们才会乖乖听话。

接下来的一个月,赵安康几乎走遍了扶桑的大小道场。从江户到京都,从大阪到长崎,只要是有些名气的武道传承,他都去“请教”了一遍。

“居合道”的馆主擅长拔刀术,能在瞬息之间斩杀三丈外的敌人,却被赵安康用更快的速度拧断了脖子;“忍术”的首领能在阴影中隐匿身形,却被他用葵花真气感知到位置,活活震死在黑暗里;甚至连一些隐世的剑术大师,也被他一一寻到,要么交出传承,要么身死道消。

他的名声在扶桑彻底传开,有人叫他“修罗”,有人叫他“剑魔”,更多的人则是闻风丧胆,只要听到“赵安康”三个字,就吓得闭门不出。

而他收集到的传承,也越来越多。有记载着诡异步法的《忍术秘录》,有讲解如何在马上用刀的《骑兵刀法》,甚至还有一本据说是唐代传过来的《越女剑法》残篇,虽然只剩下几招,却精妙绝伦,让他对“快剑”有了新的领悟。

这些传承,他都交给护卫带回济州岛,让李秀才组织人翻译整理。他知道,自己或许看不懂那些晦涩的古文,但岛上总有识字的人,总有能从中悟出东西的人。一个人的强大不算什么,一群人的强大,才是真正的根基。

这日,他在京都的一座寺庙里,遇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僧。老僧穿着洗得发白的僧袍,手里拿着一串佛珠,看到赵安康,只是微微一笑:“施主戾气太重,恐伤及自身。”

赵安康停下脚步。他能感觉到,这老僧身上没有丝毫内力,却有一种莫名的平和,让他躁动的心绪安定了几分。

“大师可知,我为何而来?”赵安康问道。

老僧指了指寺庙墙上的一幅画,画上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海面上有一艘小船,正迎着风浪前行。

“施主为‘强’而来,却不知‘强’如海浪,能载舟,亦能覆舟。”老僧缓缓道,“扶桑的武道传承,本是中原传过来的枝芽,施主强行采撷,虽能得一时之利,却失了其根本。”

赵安康沉默了。他想起那些从传承中看到的记载,很多扶桑的武道,确实源自中原,有的是唐代的遣唐使带回的,有的是宋元时期的武者东渡留下的。这些传承在扶桑生根发芽,虽有变异,却也保留着几分中原武学的影子。

“大师是说,我不该取这些传承?”

“非也。”老僧摇头,“传承本就是流动的,从中原到扶桑,再从扶桑回中原,亦是天意。只是施主取之太急,用之太烈,怕是会断了这流动的脉络。”

赵安康若有所思。他一直把这些传承当成提升实力的工具,却从未想过,它们也是一种“根”,一种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