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靠岸后,王二一身风尘地跑了上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潮:“赵大哥,这次收获大了!从科尔沁部抢回了两百多个汉人奴隶,还缴获了三千多只羊、五百多匹马!那科尔沁的骑兵不经打,被咱们的火炮轰了几下就溃散了!”
他说着,指了指船上那些被解救的汉人奴隶。这些人比从大明来的百姓更加憔悴,身上布满了鞭痕,眼神麻木,仿佛失去了灵魂。但当他们踏上济州岛的土地,听到有人用汉话喊他们“同胞”时,不少人瞬间红了眼眶,甚至失声痛哭。
“把他们带去牧场,让懂牧马的老把式带着他们,先养养身子。”赵安康道,“缴获的牛羊马匹,分给各营,让弟兄们也改善改善伙食。”
“好嘞!”王二乐呵呵地去了。
赵安康看着那些奴隶被带走,心里忽然有些沉重。这些人都是被鞑子掳走的汉人,在关外做牛做马,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能把他们救回来,也算是做了件积德的事。
但他也知道,这样的“劫掠”只能解一时之需。鞑子的势力越来越大,科尔沁部只是其中一个小部落,若是惊动了后金的主力,以济州岛现在的实力,还未必能应付。
“必须加快练兵和造船的速度。”赵安康暗自思忖。
他转身下了了望塔,往兵器坊走去。
兵器坊里火光冲天,十几个铁匠光着膀子,抡着大锤,正在锻造火炮。熔炉里的铁水翻滚着,发出橘红色的光芒,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岛主!”一个老师傅看到他进来,连忙停下手里的活,“您上次说的那个‘铁模’,我们又改进了一下,铸出来的炮更匀称了!”
赵安康走到一个刚铸好的火炮前,伸手敲了敲炮身,声音沉闷厚实,没有空洞的回响。他满意地点点头:“不错,继续保持。告诉大家,每铸好一门炮,赏十斤肉,两坛酒。”
“好嘞!”铁匠们顿时欢呼起来,抡锤的力道都大了几分。
粮食和酒肉,是赵安康稳住人心的法宝。济州岛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加上海上贸易的利润,早已不缺这些。他从不克扣,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岛上的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都服他。
从兵器坊出来,赵安康又去了学堂。
学堂是去年盖的,有三间大屋,里面坐着几十个孩子,正跟着一个老秀才念书。孩子们的声音参差不齐,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人之初,性本善……”
稚嫩的童声飘出窗外,落在赵安康耳中,让他紧绷的神经放松了几分。
他想起自己刚穿越时的迷茫和惶恐,想起在黑木崖上的刀光剑影,想起在秦淮河上的短暂沉醉。那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一天——看着一群孩子念书,操心着粮食和火炮,像个真正的“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