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耕战为基

剑门关的厮杀声渐渐平息,硝烟在陡峭的崖壁间弥漫。赵康站在城楼上,望着关外尸横遍野的战场,甲胄上的血迹已凝结成暗红。三天三夜的攻防战,元兵丢下了近万具尸体,却连城楼的边都没摸到,最终只能暂时撤退,扎营对峙。

“将军,弟兄们伤亡不小,得尽快补充兵员。”王虎的声音带着疲惫,他手臂上缠着绷带,是昨日拼杀时被流矢划伤的。

赵康点点头,目光扫过城内忙碌的士兵——有的在修补破损的城墙,有的在救治伤员,有的在清点缴获的兵器。这场胜利虽酣,却也暴露了军队的短板:老兵伤亡后,新兵顶上来时往往手忙脚乱,赏罚稍有延迟,士气就会波动。

“是该立个章法了。”赵康低声道。

他想到了商鞅的耕战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简单粗暴: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功,无论出身贵贱,只要耕得好、杀得多,就能升官发财。当年秦国正是靠这套体系,从边陲小国变成虎狼之师,最终一统天下。四川如今的局面,与当年的秦国何其相似——有险可守,有粮可吃,缺的正是能让百姓和士兵拼死向前的动力。

但他也清楚,耕战体系的根基是“法”。没有铁面无私的律法,没有严格公正的执行,再好的体系也会沦为空谈,甚至会滋生腐败,激化矛盾。

“执法者……”赵康的眉头皱了起来。

他需要一批绝对公正、绝对忠诚的人来执掌律法。这些人不能有私心,不能被人情世故牵绊,甚至不能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眼中只能有“法”。

这样的人,哪里去找?

回到成都府后,赵康闭门三日,翻阅了无数卷宗,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两类人——蒙古贵族留下的奴隶,以及那些被俘虏的蒙古太监。

奴隶们世代为奴,早已没了自我意识,只懂得服从;而太监,因身体残缺,往往被主流社会排斥,更容易被掌控。这两类人,都是一张白纸,最适合被塑造成只知执法的机器。

“将军,您真要这么做?”当赵康将想法告诉王虎时,这位向来勇猛的汉子也露出了犹豫,“那些可是奴隶和太监……而且,用那种法子……”

他口中的“那种法子”,指的是赵康打算用《智能书》的精神力,对这些人进行深度“教化”——与其说是教化,不如说是打上精神烙印,让他们从骨子里认同“执法者”的身份,将公正无私刻入灵魂。

“乱世用重典。”赵康的语气没有丝毫波澜,“要让耕战体系运转起来,就必须有一把锋利的刀。这把刀,只能由他们来做。”

他没有解释更多。有些事,不必让所有人都理解,只需有人执行。

王虎沉默片刻,最终躬身道:“属下遵命。”

三日后,数百名奴隶和太监被带到了帅府后院的密室。这些人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像待宰的羔羊,连反抗的念头都没有。

赵康站在他们面前,运转《智能书》的精神力,一股无形的威压笼罩了整个密室。他没有说话,只是将“公正”“无私”“执法”这几个念头,化作一道道精神印记,强行打入这些人的识海。

这是一种极其霸道的手段,相当于用精神力重塑他们的认知。被印记侵入的人,起初发出痛苦的呻吟,有的甚至口吐白沫,但赵康没有停下——他要的不是顺从,是绝对的服从。

半个时辰后,精神烙印完成。

这些人眼神中的麻木被一种奇异的空洞取代,他们看着赵康,如同看着唯一的神。

“从今日起,你们便是‘法卫’。”赵康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你们的职责,是执行律法,赏善罚恶,无论亲疏,无论贵贱,违者,自罚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