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比来时顺利许多。秦军押着元顺帝,带着归顺的蒙古人与教众,沿着来时的路南下。漠北的风雪渐渐远去,中原的暖阳照在身上,融化了积雪,也融化了士兵们脸上的冰霜。
路过大都时,耶律楚材已在此设立“北平府”,百姓们正在重建家园,市集上又有了叫卖声。崔老爷子带着学子们在废墟上修建学堂,见到赵康,老远就拱手道:“秦王,《论语》刻好了,就等你来题字呢!”
赵康笑着应下,提笔在学堂的匾额上写下“兴汉”二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昂扬之气。
回到南京时,已是春暖花开。周芷若带着安儿在城门外等候,小家伙已经会走路了,摇摇晃晃地扑向赵康,嘴里喊着“爹爹”。赵康弯腰将他抱起,感受着怀里的温暖,一路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漠北的事都妥当了?”周芷若轻声问。
“妥当了。”赵康点头,“元顺帝关在天牢,蒙古贵族迁往江南屯田,草原上的残余势力不足为惧。”
“那就好。”周芷若指着城内,“你看,安南的新米运来了,百姓们正在春耕,峨眉书院的学生也多了,连西域的胡商都说,南京比大都热闹多了。”
赵康望去,只见南京城炊烟袅袅,护城河上的商船往来如梭,街头的孩子们追着风筝奔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他忽然明白,自己穷尽心力打下的江山,不就是为了守护这份安宁吗?
几日后,赵康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华”,改元“开元”,取“开创新纪元”之意。登基大典上,他没有穿繁复的龙袍,只是一身玄色常服,对着天地与百姓起誓:“朕赵康,此生必让天下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永不加赋,永不妄战。”
百姓们山呼万岁,声音震彻云霄。杨不悔捧着明教的圣火令,小昭捧着传国玉玺,站在文武百官之列,眼中闪烁着泪光。她们知道,这个男人不仅终结了乱世,更给了这片土地一个崭新的开始。
登基后的赵康依旧忙碌。他推行新律,鼓励垦荒,开设女学,疏通运河,甚至亲自带着农技官去安南改良稻种。周芷若成了皇后,却依旧保持着简朴,时常带着安儿去农田里看庄稼,教他认识五谷杂粮。
偶尔,赵康会拿出张三丰送的《太极微旨》,与周芷若一同研读。上面的武学招式早已被他抛诸脑后,唯有那句“守中致和”,被他刻在了心里——无论治国还是齐家,守住本心,方能长久。
这年秋天,安南的三季稻获得丰收,南海的船队带回了满船的香料与珍珠,北平府的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连草原上的蒙古人都开始学着耕种。赵康站在南京城头,望着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忽然想起光明顶熄灭的圣火。
或许,圣火并未熄灭。它只是化作了稻田里的金黄,化作了学堂里的书声,化作了百姓脸上的笑容,在这片他用血汗守护的土地上,以另一种方式,熊熊燃烧。
而他,赵康,将继续守护着这团火焰,直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