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秋意渐浓,枫叶染红了山谷,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气息。赵康坐在洞府前的青石上,看着葫中世界里归墟海翻腾的浪花,心中一片宁静。
传国玉玺的龙气仍在缓缓滋养着纳虚葫,那些细微的裂痕已渐渐淡化,葫身的灵光越发温润。他如今已很少刻意催动葫芦吸收灵气,更多的时候,是让它随天地自然呼吸,仿佛在享受这份修复后的从容。
作为纳虚葫的器灵,他的心境也随着葫芦的变化而沉淀。过往穿越世界的浮躁与急切,渐渐被一种通透的平和取代。或许,这便是磨练心性的真谛——在漫长的等待中,学会与自己、与世界和解。
“先生,山下传来消息,杨广要第三次攻打高句丽了。”兰捧着一卷竹简走来,上面是灵鹫宫侍女收集的情报。
赵康接过竹简,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上面记载着隋军的部署、粮草的调度,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穷兵黩武的疯狂。他对此并不意外,杨广的好大喜功早已刻入骨髓,就算没有高句丽,他也会找到其他的征伐目标。
“数十万大军,扔到苦寒之地……”赵康轻声感叹。这便是乱世的悲哀,寻常百姓的性命,在帝王的野心与贵族的算计中,轻如鸿毛。
他想起了五姓七望——那些盘踞中原的世家大族,表面上效忠大隋,暗地里却处处掣肘,甚至为了自家利益,不惜勾结外敌,葬送数十万隋军的性命。他们视百姓为蝼蚁,视江山为私产,这份冷漠与贪婪,比之魔门的赤裸裸的恶,更让人不齿。
“心情不好了?”梅端来一壶新酿的灵果酒,酒香清冽,带着淡淡的甜意。
赵康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酒液入喉,化作一股暖流涌入丹田,心中的郁气消散了不少。“有点。”他笑道,“想去海东走走。”
海东,便是高句丽。那里有让杨广三次征伐的执念,有数十万隋军的枯骨,还有一个人——傅采林。
这位高句丽的大宗师,以“奕剑术”闻名天下,号称“剑仙”。其剑法精妙绝伦,杀伐之气却也重到了极致,不知多少中原高手命丧其剑下。更让赵康不喜的是,傅采林明知杨广的征伐会带来生灵涂炭,却依旧选择为高句丽站台,助纣为虐。
“去杀傅采林?”兰问道,语气平静。跟随赵康日久,她早已习惯了这种一言不合便要取人性命的行事风格。
“不止。”赵康站起身,拍了拍衣袍上的尘土,“顺便去会会那位高丽王,看看他凭什么敢觊觎中原。”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如今的他,早已不是那个需要小心翼翼修复葫芦的器灵。纳虚葫主裂痕愈合,紫气化形、五行法术、强横肉身,再加上天山六阳掌、折梅手等精妙武学,他有足够的底气,去掀翻任何他看不顺眼的存在。
当日午后,赵康便动身前往海东。他没有选择乘船,而是御空飞行。逍遥御风在长生真气的加持下,速度快如闪电,越过渤海湾时,下方的渔船只看到一道青虹划破天际,还以为是神迹显现,纷纷跪地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