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魔门扎根

中原的难民越来越多,赵康让人在码头设了登记点,只要愿意去扶桑,就给船票和安家费。“去了有地种,有矿挖,”招募的人会喊,“顿顿有米饭,不用饿肚子!”

起初没人信,直到第一批去扶桑的难民捎信回来,说“岛上能吃饱,住的是木房子,比在中原逃荒强”,才有更多人动了心。每月都有数十艘船离港,载着男女老少,驶向那片陌生的土地。

赵康的石屋渐渐成了中转站,每天都有人来打听扶桑的事。他让婠婠整理消息,写成简报,贴在门口的木板上。婠婠的字清秀,把“金矿日产百斤”“新垦稻田收了千石米”写得明明白白,看得人心里发烫。

“先生,”婠婠会捧着简报来问,“‘百斤金’是真的吗?倭人那么笨,守不住矿?”

“笨不笨不知道,”赵康翻着账本,头也不抬,“但他们打不过魔门的人,是肯定的。”

婠婠看着他专注的侧脸,阳光落在他发梢,镀了层金边。她发现,这位先生虽话少,却从不说谎,说“给金子”就给金子,说“保平安”就真的没人敢来骚扰石屋。

扶桑的倭人确实不经打。魔门六道刚到的时候,当地的倭人部落还想抢地盘,被石之轩用茶道“感化”了几个首领,又被欧阳希夷的火枪轰散了几次,很快就服了软。大部分倭人成了矿场的劳工,每天顶着烈日挖矿,稍有懈怠就会挨鞭子——这是魔门六道达成的共识:“既然是蛮夷,就得用蛮法治。”

赵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让人把矿场的收益拿出三成,用来改善中原难民的生活,在扶桑建了学校,让孩子们学汉字;盖了医馆,请来中原的郎中;甚至修了座小小的祠堂,供奉着从老家带来的土地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生,扶桑来信说,祠堂里香火很旺,”婠婠念着信,“石之轩先生还写了首诗,‘海东有新庙,香火接中原’,您看这句怎么样?”

赵康接过信纸,看了一眼,嘴角弯了弯:“还行,没给他的茶道丢人。”

日子像石屋前的流水,不急不缓地淌。婠婠渐渐不那么怕他了,会在他看书时泡杯浓茶,在他算账时递块点心,甚至敢小声提建议:“先生,下次运种子,多带点辣椒吧,倭人的菜太淡,大家都想家了。”

赵康会点头:“知道了。”

他偶尔会去码头送船,看着难民们背着包袱上船,脸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有个老婆婆拉着他的手,塞了个干硬的窝头:“先生是好人,将来一定有好报。”赵康收下窝头,看着船影消失在海平面,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祝玉妍回来过一次,是为了申请更多的火药。她黑了瘦了,却比以前沉稳,说起扶桑的事,条理清晰:“我们在岛上建了城墙,分了片区,各派守住一方,井水不犯河水。”她看了眼站在赵康身后的婠婠,笑道,“这丫头倒是被您养得白白胖胖的。”

婠婠脸一红,躲到赵康身后。赵康斥道:“说正事。”

“正事就是,”祝玉妍压低声音,“倭人的国王想和我们合作,用粮食换火枪。您看……”

“换。”赵康道,“但要提条件,让他们派贵族子弟来学汉字,学中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