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也要有鼓励奖,但凡参与的哪怕只得些精巧果品、荷包香囊,也是个意思,大家同乐才好。”
她虑事周全,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秦可卿赞许地看了宝钗一眼:“还是宝丫头想得周到,如此安排极妥帖。”
丫鬟们一听还有奖品兴致更是高涨,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扬言比一比谁得到的更多。
这时。
去而复返的晴雯风风火火从外面进来,她刚去库房清点了一遍年货,朗声回道:
“回夫人,库房里各色灯笼还有二三十个崭新的,拿来贴谜语应是尽够了。
烟花爆竹、河灯,管事太监采买得极足,堆了半间库房保管咱们闹上三天三夜也用不完呢。”
众人闻言更是欢喜。
说干就干,黛玉和妙玉便移步到大书案前。
早有丫鬟铺开了厚厚一沓裁剪得一般大小,鲜艳匀净的红纸条。
林黛玉拈起一支小楷狼毫,妙玉则在一旁负责整理纸张,偶尔提点一句用墨的浓淡。
黛玉垂眸略一思忖,唇角便含了灵秀的笑意,提笔在红纸条上流畅地写下: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物)”
写罢,自己先抿嘴笑了,显然对这谜题颇为自得。
薛宝钗也走了过来,挨着黛玉身边坐下,另取了一支笔,看了眼她写的谜语不由笑道:
“妹妹这谜倒是质朴有趣。”她沉吟片刻,也落笔写下一则: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
妙玉虽也参与,但谜语都是些佛理禅机。
没有悟性和鲜少钻研此道的估计也猜不出来,她提笔蘸墨极少,写出的字也显得清瘦孤峭。
写罢,便搁下笔,并不多言,只是得意看着自己的杰作欣赏,忍不住浅笑起来。
黛玉探过头去看宝钗写的,念了一遍,便猜着了,笑道:
“宝姐姐这个,是风筝吧?倒是应景,只是略显悲切了些,大过年的怨别离不好。”调皮地伸手去挠宝钗的痒痒。
“快换个喜庆的来。”
宝钗忙笑着躲闪,一边护着自己写好的谜笺,一边反击道:
“就属妹妹挑剔,你那有言必应的谜底呀,不过是块砚台,也未见得多热闹。”互相轻松猜出彼此的谜语,两人笑闹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