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陛下若真有此心,其实不难。当以河南为根基,大修水利,仿汉室关中旧制,自河南至河北,逐步加大对北方的投入,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若能如此,假以时日,大明学风文教方可渐趋均衡。单凭现今的南北分榜与迁都北平,实难奏效。”

朱棣若有所悟,沉吟片刻,忽如释重负般睁开双眼。

“确实如此!是朕先前过于拘泥了。只要好生恢复北方元气,南北之争何足道哉!”

第323章 何栋

朱棣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如同沉睡的猛虎苏醒,先前的倦怠一扫而空。他步履沉稳,周身散发着迫人的气势,在房中踱了几步,又坐回原位,含笑说道:

“此事朕明白了,先前确是考虑不周。”

何秋望着朱棣的身影,恍惚间仿佛从他身上看到了朱元璋的影子,不由心中暗叹:

“这才是朱棣该有的气魄!”

明朝诸帝中,朱棣本是最肖似朱元璋的。先前或因朱元璋甫退位,朱棣尚缺几分底气,难免想回到熟悉的北平。但经何秋稍加点拨,他立刻洞悉关键,这般悟性着实不凡。

何秋回到府中时,朱高炽已等候多时。一见何秋,他便快步迎上,兴奋地说道:

“姐夫,我要成亲了。”

何秋微怔——朱高炽不过十六七岁,但在此时也算适婚之龄。他笑问:

“太子妃人选可定?你母后可曾提起?”

朱高炽憨憨地挠头:

“母后似乎属意锦衣卫指挥使张麟之女,我也不知她品貌如何。”

何秋心头一动:张麟之女,仍是历史上朱高炽的原配。难道命运的轨迹终究难改?

他面上不露异色,只笑道:

“日后你有了孩儿,我可要亲自教导。今日我还有些话需与你姐姐说,你先回吧。”

朱高炽本只为分享喜讯而来,闻言撇撇嘴,略带不满地离去。

独自坐在书房中,何秋沉思着这桩婚事背后的意味。朱高炽既为太子,其妃择选必经深思。张麟久驻北平,或为朱棣向旧燕藩臣属示好之举?

思忖片刻,他摇了摇头——此事与他并无太大关联。身为外戚,涉足朝政本非宜事。如今他只愿低调授学,静观时局。

翌日,何秋便寻了朱玉颖,陪着幼子何栋玩耍度日。

说起来,何秋也是挺不容易的,亲生儿子何栋已经五六岁了,跟自己却始终亲近不起来。何秋满脸慈爱地看着眼前这个眼珠乌黑的孩子,递过一块点心:“来,尝尝这个,是爹爹特意从宫里给你带来的。”

何栋眼睛一亮,接过点心吃得正香,何秋忽然问道:“儿子,你识字启蒙的时候,都念过什么书?”

何栋眨着乌溜溜的眼睛回答:“《千字文》《百家姓》。”

何秋微微皱眉,这些并不是他想让儿子学的。不过转念一想,自己之前常不在家,朱玉颖能教这些也算不错了。“从今天起,你得跟爹爹学些新东西了。要是学得不好,可是要挨打的。”何秋提醒道。

何栋吃惊地睁大眼睛,嘴里的点心顿时不香了。他委屈巴巴地说:“那……要是学不好,你别打我头,打屁股行吗?”小家伙一边说,一边从椅子上跳下来,转身撅起小屁股对着何秋。

何秋忍不住笑了,忽然觉得这孩子格外可爱。他牵着何栋的小手,带他走进一间特意布置的游戏房。房间宽敞明亮,几面大玻璃窗透进充足的光线。“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