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徐明文恨不得年轻三十载,即刻拜入上使门下。

“快起身吧,众目睽睽之下,你已是求雨成功的法师,多少顾些颜面!”

何秋略带不耐地对徐明文道。

他本想做个低调的幕后之人,徐明文这一跪,却将百姓目光尽数引至他身上。

低调之态瞬间荡然无存。

若非场合不宜,何秋真想一脚踢翻徐明文,斥一声“蠢材”。

幸而徐明文懂得察言观色,见何秋面色不豫,忙不迭起身。

但他仍恭敬向何秋表忠:“何先生,自今日起,小道便是您座下忠犬,任凭驱策,绝无二话!”

何秋摆手道:“此类话不必多言。你须牢记,今日是燕王殿下邀你求雨,所有功绩,你与燕王各占其半,可明白?”

徐明文连声道:“明白,明白。只是上使您……”

何秋截口道:“莫要提及我分毫,只当我从未参与此事!”

徐明文当即竖起拇指:“上使清风峻节,小道敬佩之情如江河奔流,又如黄河决堤……”

何秋险些按捺不住一拳击毙徐明文。

这般谄媚之辞实在陈腐,令人遍体生寒。

“速去收拾场面,莫在我眼前碍事!”

何秋对徐明文低喝一声,随即转身快步踏入王府,只留给世人一个挺拔的背影……

第43章 批命

徐明文年少时,曾随师父行走江湖,多少见识过些世面,尚能应对大场面。

朱棣正好能借徐明文的宣传,将这场求雨带来的民心声望推向顶峰。

朱棣与姚广孝等人未在求雨台久留,只对徐明文略表谢意后便返回王府,紧闭大门。

朱棣回房更衣,而姚广孝则独自走向东厢院落。

何秋正坐在长廊下观雨,见姚广孝独自前来,颇感意外。

小主,

二人交情不深,何秋对姚广孝的印象也一向不佳。

史书多将姚广孝评为乱世之臣,从心理角度而言,此人近乎偏执。

当年朱元璋挑选十名僧人分派藩王讲经,其他僧人均静候挑选,唯独姚广孝主动扯住燕王朱棣衣袖,声称愿追随左右,并许诺一份大礼。

燕王好奇停下脚步,问他有何礼相送。

姚广孝只说:“若大王用我,我愿献上一顶白帽子!”

“白”加“王”,即为“皇”。

其意不言自明。

后来燕王起兵“靖难”,姚广孝的撺掇功不可没。

他为施展胸中谋略,不惜搅乱天下,致使无数百姓丧生。

即便助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史书中他的名声依旧不佳。

何秋也受史书影响,对姚广孝难生好感。

二人在林中相处时,交谈寥寥。

此刻姚广孝突然单独造访,何秋不由心生疑惑。

“和尚,找我何事?”

何秋回过神,主动开口。

姚广孝未撑伞,缓步走入长廊,合十行礼:“阿弥陀佛,贫僧有一事想请教先生。”

何秋挑眉:“你不是自称学贯古今吗?还需问我?”

姚广孝神色平静:“那是贫僧往脸上贴金罢了。大千世界,未知之事何其多。”

何秋略感佩服——能如此坦然自嘲,倒也少见。

“行,你问吧。”

何秋倚着柱子,语气随意。

姚广孝沉吟片刻,问道:“先生认为,这世上真有神仙吗?”

显然,今日这场雨让他深感震撼——依他观测天象,本不该有雨。

何秋似笑非笑:“我只能答七个字:信则有,不信则无。”

姚广孝微蹙眉头:“先生此言未免模棱……”

何秋打断:“肯答就不错了,还挑剔什么?”

“这……”

姚广孝一时语塞。

良久,他再度合十:“贫僧还有一问:神仙……真能预断未来吗?”

何秋闻言,忽然忆起野史中的一段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