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能想了想,回答:“确实还有一件。听说市面上又出现了两本从燕王府流出去的书,都是讽刺类小说,但反响似乎不太好。”
何秋一听便知道,那是他让朱棣放出去的《儒林外史》和改编版的《官场现形记》。
他顿时来了兴致,想了解大明文坛对这两部批判小说会作何评价。
“这个……”何能有些吞吞吐吐。见他这副模样,何秋更加好奇。
“怎么,骂得比 ** 梅还凶吗?”
何能摇头:“那倒不是。有些人很喜欢,认为文笔辛辣,讽刺到位,确实是难得的好书。
但那些不喜欢的,这次连骂都不骂了,不少人已在黑市高价悬赏,要买作者的人头。
甚至有人冲击书坊。”
何秋也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些人如此嚣张。幸好他将书稿交由朱棣处理,难以追查到他头上。
想来这些文人也不敢冲击燕王府,毕竟谁都不敢做掉脑袋的买卖。
看来,这两本书确实戳中了不少人的痛处,难怪他们如此愤怒。以后得多向朱棣建议,持续对这些豪强下手。
……
自从何能与老赵搭上线,何秋多了一条购买小说的渠道。他无需出门,每天躺在树下晒太阳,何能就会把市面上的新书送上门,供他品读。
这些书都经过老赵这位老书虫筛选,质量至少都在水准之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何秋对于收到的稿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闲不下来的他除了教导陈四维与朱高炽之外,还花大量时间逐一点评这些作品。
每评完一篇,他便让何能把评语送到老赵那里,再由老赵转交给原作者。
他点评的内容大多离不开这几类:
“光顾着炫耀文采,故事却没讲好,差评!”
“这篇不行,重写吧。”
“连跟风都跟不上,还是回去读书更适合你。”
“一周就写这么点字,是想把读者都熬走,烧纸给他们看吗?”
何能一一抄录下何秋的评语,悄悄送给老赵。
老赵听说 ** 梅的大纲提供者把市面上不错的书都点评了一遍,心痒难耐,便问何能:“我能看看吗?”
何能自然同意。虽然何先生言辞犀利,但作为能写出《红楼》的大家,这也不算过分。
只是他担心有些作者会被气病。
答应之后,何能迅速溜走——他记得老赵之前写的书也在其中,何秋给的评价并不高。
为避免挨打,还是早点走为妙。
老赵觉得何能举止奇怪,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满心不解,但还是按计划拆开了信。
老赵首先看的是何秋对他马甲的点评。这些书都是老赵自己送给何能的,其中当然包括他的作品。
老赵作为写 yan qing 小说的作者,最擅长披马甲,毕竟这事不太光彩,多备几个以防万一。
此外,他也想跳进正规出版市场,地下出版虽然赚钱,却终究上不了台面。
因此他有四五个笔名,一个用于正式出版,其他则用在地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