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此同时,许多人心中也生出深深的庆幸和感激。如此剧烈的地动,若不是得到知行书院的提醒,恐怕一家老小都要被埋在废墟之下。若不是书院……
人还在就好。只要人还在,就有希望。哪怕去乞讨,也能活下去。
而在知行书院,师生们早就得到警示,地动一来,所有人快速按预先规划的路线撤到了体育场。书院的房屋都是新建的,马和做事踏实,用料扎实,所以房屋大多只是晃了晃,落下些灰尘,并无倒塌。
杨少峰带着夫子们清点人数,一个个报下来,一个不少,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今夜大家只能在体育场过夜,谁也不敢回屋睡觉。毕竟何秋曾说过,大地动之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震感虽不及先前,却仍有危险。
此时学生们看向何秋的目光已大不相同——这位山长简直是神人!他说地动要来,地动就真的来了。不少人对何秋所教的数理化知识也生出浓厚的兴趣。按他所说,观察天理的方法,正是学习这些知识、动手实验。
难道有朝一日,他们也能预知地动?
更多人心里浮起感激。若不是书院提前预警,大家毫无防备,哪能像现在这样轻松,完好无损地聚在这里说话?退一步说,就算在书院的自己没事,家里的亲人又会怎样?
何秋派何能带几个胆大的学生,回宿舍抱来几十床被子。入冬天气寒凉,若在外露宿一夜,不知多少人要病倒。
大家挤在一起取暖,体育场中央燃起一大团篝火,驱散寒意。就这样相互依偎着,熬过余震,终于等到天亮。
何秋先派人紧急检查书院房屋是否受损,随后看着一群眼睛通红的学生,挥了挥手:家近的,都回家帮忙;家远的,为免路上不安稳,暂且留在书院等候消息。
这些学生的心思早已飞离书院,强行将他们留下也无甚意义。
比起书院这座新建的屋舍,更叫人忧心的是他们家中那些摇摇欲坠的老屋。尽管书院之前已作过宣传,也让学生们各自转告家人,但三日过去,还有多少人家会把孩子的提醒放在心上,就不得而知了。
学生们抹着眼泪,结伴朝村里走去。
何秋又询问杨少峰等夫子,是否有要回家看看的,想回去的正好趁此时机一同离开。
杨少峰等人如今对何秋敬若神明。原本只觉得他学识渊博,有开宗立派的气象,如今看来,还是低估了——这分明是圣人再世!
这些夫子态度异常恭谨,先表达了对何秋的仰慕与感激,随后有家室的便提出告辞,打算先回家一趟。像杨少峰这样单身的,则选择继续留下陪伴何秋。
先前放走的学生,除了家近的,便是年长一些的。年纪尚小的,何秋不敢让他们独自回家,这种时候回去,还不知道是谁照顾谁,纯属添乱。
因此,包括朱高炽兄弟在内的一大批人都未能回家。虽然他俩极为渴望回去,但何秋还是拒绝了。想来朱棣此刻正忙得不可开交,哪还有余力照顾这两个小猴崽子?
望着体育场上剩下的这些人,何秋挠了挠头,他其实也不擅长照顾孩子。现在藏书楼也不太敢让他们进去,只好安排他们在体育场活动。
何秋吩咐何能找来蹴鞠用的球,向书院学子们讲解了现代足球的规则。何秋平时并不看球,因此他制定的规则十分简单。
不能用手触球,不允许恶意伤人,允许合理冲撞,只要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即可。
规则虽然粗糙,但何秋带着孩子们踢了一场之后,学生们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