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无奈摇头,这位岳父大人耍起赖来,还真叫人束手无策。
笑谈片刻,待何能奉上茶水,守在院门外,朱棣神色一肃,终于切入正题。
"朝廷传来几道消息,件件非同小可。"朱棣在房中踱步说道。
何秋察言观色,顺势接话:"不知是何等重要消息?"
何秋思忖片刻,觉得这确实是件好事。有了朱元璋的支持,书院未来能少受许多文人儒生的非议。
他又问:“还有其他消息吗?”
朱棣咬牙,面带怒色道:“朝廷已下旨,春耕结束后便北伐,命永昌侯蓝玉任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左右副将军。”
何秋对此早有预料,历史上便是如此安排。他点点头,问道:“那燕王府接到什么指示?”
朱棣神色颓丧,苦涩道:“我燕王府只负责后勤事务。”
要知道古代作战与现代不同,特别是军功计算方式差异很大。像大明现在仍以首级记功。
这意味着只有一线部队能分得军功,所有二线部队和后勤队伍都无缘军功。朱棣不愿负责后勤也是情有可原。
朱棣自顾自地说道:“我就不明白,父皇为何还要任命蓝玉为大将军,这不是给我添堵吗?他明明知道蓝玉屡次派人行刺我,这等叛逆之臣,为何还要赋予他兵权?”
何秋沉吟片刻,不太确定地说:“或许是为了太子?”
朱棣仍在生闷气,反问道:“为何这么想?”
何秋迟疑道:“我也没有什么证据,只是感觉和猜测。不如请姚先生谈谈看法?”
在一旁静观许久的姚广孝终于缓缓开口:“我赞同何先生的见解,陛下此举确实是为了太子。”
不等朱棣发问,姚广孝从容不迫地继续分析:“一来,如今朝中能连年征战的勋贵已不多。中山、开平二王早逝,曹国公也英年早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冯胜前次犯错,被召回京城反省。傅友德本是降将,很难有机会指挥这等北伐大战。算来算去,合适的人选也只有蓝玉了。”
“再从陛下的角度看,如今太子东宫一脉武将稀缺,文臣居多。陛下或许担心太子受文臣掣肘,故而扶持蓝玉以制衡文官集团。”
“同时,若蓝玉能一举歼灭北元,太子的声望也会随之提升。毕竟蓝玉是太子派系的首脑,他立下的功劳,至少有一半会惠及太子。”
朱棣听着姚广孝分析父皇这一石数鸟的巧妙安排,心里不禁泛起酸楚。父皇对太子实在太过偏爱,从未将其他皇子放在眼里。
何秋也暗自感叹朱标这待遇确实独一无二,开口道:“无论如何,岳父还需多加小心,暂时避开蓝玉为好,免得他再发难派人行刺。”
朱棣闷声应道:“我心中有数。”
何秋见朱棣此刻显然无心继续这个话题,便转而询问姚广孝另一件事:“先前进行的御史巡查反腐,结果如何?”
姚广孝说到此处,不禁敛起笑意,“此事收效惊人,数千名大小官员牵连落马,一部分被御史查办,还有一些则因与地方官勾结,被锦衣卫暗中查出上报。”
“此番虽不如胡惟庸案牵涉之广,也已算朝野震动的大案。听说有些地方至今补不齐缺额,只能暂由旧日小吏充任。”
何秋听得暗自心惊,脱口道:“这才几年?这些人竟已忘了陛下威严与严刑?胆敢如此贪赃枉法,甚至丢人丢到海外去!”
姚广孝捻动佛珠,无声一笑,利令智昏,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