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朱高炽眼中满是羡慕,再低头看看自己超标的体重,不由苦恼地垂下头,不知在想什么。

何秋一见便知,这小胖子又在胡思乱想了,于是出声鼓励他。

“别担心,你多减减肥就好。最近后勤的事不是管得挺不错吗?”

看着何秋鼓励的神情,朱高炽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

回到营地后,朱棣没有先见朱高炽,而是与蓝玉喝了一场各怀心思的庆功酒。

晚上,带着几分醉意的朱棣走进何秋的营帐,毫不客气地让他端茶倒水。

何秋撇了撇嘴——若不是看在媳妇的面子上……

朱棣喝了几口茶醒酒,眯着眼问道:

“何秋,你觉得这些投降的蒙古人可靠吗?”

何秋咧嘴一笑:“可靠得很,现在就算你和蓝玉赶他们走,他们都不愿走了。”

朱棣脸上浮起笑意,接着问:

“此话怎讲?”

何秋瞥了他一眼,这人分明在装糊涂。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如今靠刀剑逼他们归顺,但不出二十年,这些人恐怕又会背叛大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朱棣并不意外,点头道:

“能维持这样已不错。大明不该再在他们身上耗费时间。”

他顿了顿,继续说:

“北元给大明留下个烂摊子。要实现你所说的盛世,最缺的就是时间……”

何秋默默点头。从大明迈入工业时代,哪怕只是蒸汽时代,也需要多年积累。

他只能宽慰朱棣:“这不是你眼下该操心的,得看你父皇的。”

两人对视片刻,朱棣忽然笑了起来:“说得对,说得对。”

随即他又问:“朝廷必会征询我和蓝玉对蒙古降人的处置。你可有方案?”

何秋垂首沉思。

若按满清的做法,确实稳妥。同为封建社会,清廷治下蒙古二百年未叛,核心在于联姻。

清朝皇室不断迎娶蒙古王公之女,公主也多外嫁蒙古。彼此通婚,盘根错节,亲如一家。

此外还有封官赏银,清廷每年耗资数百万两笼络蒙古贵族——有钱有官,谁愿冒险 ** ?

但以汉人为主的大明难以效仿。无论朱元璋、朱棣或朝臣,都不会允皇室混入外族血脉。若不让蒙古妃嫔之子继位,矛盾反而更深。

至于封官厚赏,对财政拮据的大明也不现实——岁入仅千万,岂能年掷百万于蒙古?

倒是推行黄教之策,颇值得大明借鉴。

在蒙古草原上广建寺庙,引导蒙古民众皈依宗教。一旦信仰宗教,便须相信来世,认为今生的苦难可换取来世的福报,这显着削弱了蒙古人的抗争意识。

此外,这些寺庙位置固定,信众的部落难以远途迁徙,通常只在寺庙周边范围活动,大大便利了中央王朝对蒙古各部的管理与控制。

更为严苛的是减丁政策:凡皈依黄教的家庭,不论兄弟几人,仅允许一人留家成婚育子,其余均须入寺为僧,诵经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