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还好说,人们都看国籍和身份证,但在古代,就没这么简单了。
何秋最后对方孝孺指点道:“这个是蒙古人,那个还是个小队长……”
方孝孺看着何秋指的那个人,认出是之前想闹事的蒙古小贵族。
现在他却在工地老实做工,看到这小贵族兴高采烈地去找工头领工钱,方孝孺终于服气了。
这办法确实比他想的要强,方孝孺心中不免有些黯然。
何秋没想太多,兴致勃勃地和朱棣等人聊起别的事。
比如那些俘虏中的老弱,何秋安排他们在工地打扫卫生、洗衣服,做些轻便的杂活。
只有青壮才派去做重活,但何秋也没把他们逼得太紧。这是他打算打造的样板工程,不能轻易把人累垮。
他还指望这些人以后回去向本族人宣传,吸引更多人来干活。
何秋告诉朱棣他们,这些人现在看起来老实,刚来时想闹事的也不少。
小主,
尤其是那些原本的小贵族,过去常吃牛羊肉,到了工地虽然能吃饱,但肉食少,每天馒头青菜,他们很难适应。
但何秋处决了一批带头闹事的之后,风气就变了。何秋不纵容他们,在强权之下,他们也就学会了低头。
弱肉强食是草原上千百年来的法则,这些蒙古人也并不陌生,低头顺从并不难接受。
蓝玉笑着调侃:“良乡候,你这哪算改造?不过是让他们服劳役罢了,这些蒙古人现在低头,不过是形势所迫。”
何秋嘿嘿一笑。
“永昌侯说得明白。不过等他们低头久了,一直生活在汉地,再想抬头就不容易了。”
他得意地说道:“我派在这里的人回报,这段时间这些蒙古人干活越来越卖力,效率也提高了,这可是个好迹象。”
朱棣也点头认同,这确实是好现象,至少说明蒙古人不再排斥汉人,开始服从指挥。
从军事角度看,朱棣觉得这些蒙古青壮体格好、有纪律,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支精兵。不过这话他不敢说出来,旁边还有蓝玉等人在,只能藏在心里。
第190章 震惊蒙古人的高炉(上)
这次参观之后,方孝孺就不再提他那套策略了,差距太大,他几乎有些自闭。
但他仍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何秋的做法过于重利,不够君子,也不合道义。
黄子澄向方孝孺坦言:
“良乡候的做法虽不够仁厚,带着法家的严苛,这些我都清楚。但蒙古人终究与汉人不同,性情粗犷,有时不得不用对付小人的手段来应对。”
方孝孺默然不语,未再出言反驳——眼前的事实已让他无从争辩。
归降的蒙古贵族被安置在北平,这座曾经的元大都勾起了某些人残存的念想。
为震慑这些顽固分子,朱棣特地将他们“请”到城外的工坊区。
工坊中多是归降的蒙古劳力,正忙碌地搬运铁矿与煤矿。
见到昔日部众竟在汉人工坊里洒扫搬运,干得热火朝天,贵族们暗自痛心:草原勇士的骨气何在?
这份愤懑却不敢表露分毫——朱棣、蓝玉、王弼等将领带着亲卫正立于身侧,目光如炬。
突然,贵族阿思兰瞪圆双眼:他帐下那位号称“哲别”的神射手巴特,竟笑嘻嘻地从汉人管事手中接过工钱!
更令他窒息的是,巴特不仅向管事鞠躬致谢,脸上还洋溢着自豪。
“巴特!”阿思兰失控吼道,“你可是哲别啊!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