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子,之前还担心他心肠太软,想不到也有这等魄力,朱棣瞧着这个清瘦不少的儿子,心中颇为赞许。
接下来,朱高炽与兄弟的举措,更是让朱棣连连点头。
朱高燧在城中各处放置了不少箩筐,传令各坊保长,往后垃圾只能扔进筐中,若有违者,轻则罚银,重则入狱关押几日。
衙门未必能查到是谁丢的,但垃圾出现在哪个坊,就由那个坊负责。要是寻不到人,保长顶罪。
至于街市上的箩筐,便交由各商家自行看管,若是门前查出随意丢弃的垃圾,就罚店家。
这条规矩一出,众人心头皆是一紧,互相盯着有没有人乱丢垃圾。其间虽偶有被冤枉罚款之事,但朱高燧仍坚持推行这条命令。
落到他手里的人,朱高燧一个也没轻饶。没多久,整个北平城连孩童都知道,垃圾必须扔进筐里。
按理说,做到这步已经不错了,朱棣对他们也很满意。
可这兄弟俩又生出一个主意:向商家收税。这税并非凭空而来。
收的是市容卫生税。他们兵马司既把市容整治得这么干净,还得给清扫的人发工钱,这钱总不能凭空变出来。
那就只好劳烦这些做生意的人“出一点”。税率定得也不高,按铺面大小,每月收一钱到一两银子不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商人们哪敢多言?朱高炽兄弟说的也不是假话,他们既享受到这便利,又是大明身份最低的那批人之一,不找他们收,找谁收?
这一连串措施推行下来,最后朱高炽向朱棣禀报时,竟还略有盈余,让朱棣连连称奇。
何秋教他们,教得确实不错!
朱棣暗自思量,是不是该把后面几个小子也送过去让何秋教一教——能者多劳嘛。
……
应天府。
朱元璋收到朱棣又一次递来的奏报,一看又是替何秋递的,忍不住骂了一句:
“这小子怎么这么多事!”
不过因何秋每次都能言之有物,不讲虚理,只摆事实说道理,朱元璋倒也看得下去。
在何秋出现前,朝廷奏章浮夸成风,朱元璋几次下令整顿,还拿下了几个不说人话的官员,却仍不见好转。
等何秋的奏折递上几回,朱元璋大为满意,便拿他的折子做范文,命天下官员学习。官员中自然有人骂其“有辱斯文”“粗鄙不堪”。
可皇帝就爱这口,连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写公文条理清楚得多,消息传递也更方便。
朱元璋展开折子一看,这小子主意还真不少——想重修北平城,里面关于环卫的做法确实不错,职责分明。
流放罪犯充实边疆?怎么又是放开贱籍??
本来朱元璋看得挺高兴,看到最后一条,好心情全无。
他强压怒气,在奏折上批道:“北平之事可行。贱籍自古有之,不可轻言废弃。”
其实朱元璋不肯放开奴籍,主要还是忌惮陈友谅的旧部。至于其他贱籍,倒不算什么,不过是乐户之流罢了。
然而,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已被朱元璋划为贱籍多年。如今即便想恢复他们平民的身份,朱元璋也担忧其中会滋生出新的野心之人。
这批人可以说是对朱明王朝态度最坚决的反对者,朱元璋不愿因解除贱籍而出现数万乃至数十万反对大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