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且不说其他,单是将朱允炆培养到朱高煦这般程度,何秋都觉得毫无把握。

朱高煦和朱高炽天资聪颖,何秋曾带他们到知行书院生活,那里有不少平民学子,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民生疾苦。

书院还安排了实践活动,有时帮着农民耕种收割,有时协助何秋处理杂务,这些都切实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动手能力。

而朱允炆有这样的机会吗?

只看朱元璋如今对他的宠爱便知答案。

朱元璋绝无可能将朱允炆放到民间历练,说到底,他终究是“长于妇人之手”。

这种情况下,何秋教他再多知识又有何用?

不懂民间实情,不会体恤百姓,注定无法理解朱元璋的改革举措。而他身边围绕的多是儒臣,这些人说到底都是既得利益者。

愿意背叛自身阶级、支持朱元璋改革的人并非没有,但在东宫之中,恐怕寥寥无几。

这与朱标截然不同。

朱标生于朱元璋为吴王时,童年正值战乱,虽生活优渥,但身边仆从规矩不似宫中森严,许多事耳濡目染间便能领会。

更有马皇后亲自教导,使他心性仁厚,待百姓真诚。

成年后,他常外出巡视,协助朱元璋安置流民,可谓亲历民间。

这些条件,朱允炆无一具备。若朱元璋能狠心打磨他,或许还有希望。

但一来朱元璋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二来朱标之死令他格外疼惜这个孙子,只怕再也狠不下心了。

隔代亲,终究是人之常情。

第206章 傅友德之死

朱元璋在宫中看着朱允炆用完晚膳,慈祥地让他回去休息,自己则返回处理政务。

批阅奏章时,一条消息令他手势一顿,目光骤然深沉。

空荡的大殿中,朱元璋来回踱步,烛光将他的影子拉得极长。忽然他停下脚步,似已下定决心,回到案前继续办公,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小主,

次日,朱元璋亲至颖国公府。

此时太子新丧未久,尽管朱元璋下诏不欲扰民,但应天府百姓皆心领神会,近来城中喜事皆从简办理。

朝臣更不敢张扬,唯恐触怒皇帝。傅友德家中刚添孙儿,本不打算设宴,只备了一桌好菜与家人小聚。

正要举筷时,门房忽报圣驾将至。

傅友德脸色顿变,急忙率全家出门迎驾。

朱元璋细细打量傅家众人,含笑道:“听闻府上新添麟儿,朕不请自来,讨杯喜酒。”

傅友德受宠若惊,连声道:“陛下言重了,快请入内。”

朱元璋进屋落座,自己斟了一杯酒,笑着递给傅友德。

“来,朕敬你,愿你儿孙满堂。”

傅友德脸色一僵,却不敢违命,双手微颤接过酒杯,迟迟未饮。

朱元璋脸上带笑,目光却冷。

“怎么,朕赐的酒,不想喝?”

傅友德一咬牙,仰头饮尽,随即放下杯子,跪地颤声道:

“陛下,臣有罪,不该在太子丧期饮酒。”

朱元璋冷冷看他一眼,挥手屏退傅家众人,厅中只剩他们二人。

他负手望天,缓缓开口:

“朕真羡慕你,儿孙满堂,天伦之乐。孙子出生,儿子还设宴庆贺,孝心可嘉……朕也有个好儿子,当年他得子时,欢喜地跑到朕面前报喜,更能为朕分忧国事。”

“那时朕就决心,定要扫清内外,留他一片太平基业,让他安稳继位。朕老了,打天下的苦朕知道,不愿他再受一遍。”

“所以平定蒙古后,朕又推行变法,把难事全做了,留下些修补之事,便可安心交给他……”

“你可知道,沐英也走了……他也是个好孩子,从小在朕帐下长大。皇后去世时他就咳血伤身,这次太子一走,他又吐血,没多久就去了。”

“人说封妻荫子,朕封你为颖国公,俸禄丰厚,可你为何还收底下人的供奉?年年贪取,日子过得真是滋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