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不一定能成,只能说机会稍大一些。”

“不过,那个出面告发的人,恐怕性命难保。”

蓝玉顿时着急:“有没有更稳妥的办法?”

常茂毕竟是他的亲外甥,他只有这两个外甥,不愿眼睁睁看其中一个送命。

常茂陷入沉默,最终,他深吸一口气,下定了决心。

“豁出性命又如何?我偏要赌上这条命,定要让晋王伏法,将太子枉死的真相公诸于世!”

常茂望向欲言又止的蓝玉。

“舅舅不必相劝。我这条命早已活够本了,弟弟如今比我更有出息,有他撑着郑国公府,我也安心。”

蓝玉最终只是长叹一声。

何秋目送二人远去,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知自己此举是对是错。朝堂刚平稳度过太子薨逝、太孙继立的 ** ,正全力推行新政。此刻重提太子死因疑云,只怕又要掀起波澜,使政务停滞。

这与他改革图强的初衷相悖,但更不愿见谋害朱标之人逍遥法外。

从功利角度看,谋害太子的多是反对新政之人。若常茂揭开此案,陛下彻查,正好将这批人连根拔起,日后推行新政便少了许多阻碍。

只是不知常茂状告晋王,能否真正搅动这潭死水。

但愿太子昔日庇护的臣子中,不乏仗义执言之人。

何秋选择此时让常茂发难,还因看透另一层:太孙既立,储位已定。陛下恐怕早有彻查之心,之所以按兵不动两三月,正是要让真凶放松警惕。

此时追查太子死因,既不会引发储位之争,又能精准肃清奸佞。历朝历代,谋害太子都是夷三族的大罪。

……

翌日,何秋在燕王府读书时,忽闻阵阵沉闷鼓声。他诧异望天——晴空万里,何来雷声?

快步走出书房,正遇何能匆匆赶来,满面激动:“老爷!有人敲登闻鼓了!不知是哪家蒙了冤屈?”

登闻鼓?莫非是常茂?

何秋急忙拉住何能:“可曾打听是何人击鼓?”

见主人神色凝重,何能收敛兴奋,挠头道:“小人听闻鼓声就赶回来了,尚未探明。”

“速去查清击鼓者身份。”何秋轻拍其肩嘱咐。

待何能离去,何秋独坐书房,心绪纷乱。

小主,

他隐约预感到——击鼓之人,恐怕真是常茂。

昨 ** 建议常茂前往宗人府、大理寺等处状告晋王。这些衙署的官员多受过太子恩惠,应当不会阻拦,反而会鼎力相助。若袖手旁观,便是不忠不义之徒。

只要能吸引各方对此事的关注,朱标死亡的真相,朱元璋就不得不彻查。

作为一国太子,若真是遭人暗算,此事一旦揭发,必然损害朱元璋的威严。即便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他也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何秋本来觉得自己的办法已经够激烈了,却没想到常茂更为果决,竟然直接去敲登闻鼓——这简直是不顾性命!

登闻鼓不是轻易可敲的,一旦擂响,全城百姓都会前来围观。若常茂在此时说出太子之死另有隐情,

即使朱元璋事后查明真相,常茂也难逃一死,甚至可能等不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