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何秋也不推辞,狼吞虎咽起来。朱元璋并不怪罪,毕竟这是他孙女婿。

“你先前对太孙说要去孔子王号,可有什么说法?”朱元璋问道。

何秋拭了拭嘴角,心知皇帝要的是让天下士人无可指摘的理由。

“孔子作《春秋》,开篇即写‘元年春,王正月’,足见其尊奉周王之志;孟子亦言:‘仲尼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由此可见,孔子之意在于,凡擅自称王者,皆为乱臣贼子。如今若为孔子加上王号,实有违他本人心意。”

朱元璋未曾料到,何秋竟会从《春秋》中找到理由,主张去除孔子王爵,一时颇觉意外。

然而细想之下,何秋之言确有道理。孔子既尊周王,后世却将其封王,岂非与孔子本意相悖?

有此先贤真意为据,谁若反对去除王号,便是与孔子为敌的乱臣贼子!

朱元璋虽心中赞许,却仍故意问道:

“即便有此理,若仍有人执意保留孔子王号,又当如何?”

何秋从容答道:

“此事易办,想来陛下已有打算。”

朱元璋自然已有计较,若有人执意反对,他绝不介意将其贬黜。

他又故作迟疑:

“如此是否过于严厉?他们或许也是出于敬重。”

何秋却不以为然:“若真熟读《春秋》,便不会反对。”

读书人往往眼高手低,此类事他们做得顺手。至于孔家,其虽地位尊崇,却也不足为惧。

朱元璋已被何秋说服,此举既可保全孔子本意,又可免生事端。

“此法甚好,何秋亦未真正动摇孔家根基。”

如此方能令孔子与孔家真正分离。

第234章 锦衣卫指挥使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终决断:“此法既由你提出,便由你负责处理孔家之事。”

何秋闻言一惊,未料此事竟落于己身。

他面露难色:“玉颖即将携子入京,陛下总不忍我们再度分离吧?”

朱元璋瞪眼道:“国事为重,岂能拘于儿女私情!”

稍顿,又道:“她若来了,朕自会亲自解释!”

何秋心知推脱不得,朱元璋既已允诺亲自安抚其孙女,他再无推辞之理。

但他仍有一虑,自己在朝中并无明确官职,独自前往山东查办孔家,恐有不便。

“不知陛下能否派人与我同行?总不能让我独自前往孔家吧?”

朱元璋含笑答道:

“不必担心,朕欲升你为锦衣卫指挥使,此次前往山东,可率锦衣卫同往。”

何秋顿感不安,连忙推辞。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关系重大,他自认才疏学浅,难以胜任。

小主,

“陛下,锦衣卫职责重要,臣才微能浅,实不敢当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