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铸币利润如此丰厚,即便大半归朝廷,留在云南的部分也相当可观,他们只要从中分得少许,便是惊人的财富。

不过冯诚仍存疑虑。

“良乡候是从何得知此事的?”

若东川真有矿藏,当地土司应当最清楚,为何远在千里之外的何秋一到昆明就如此肯定地说有大铜矿?莫非其中有诈?

何秋信心十足地答道:

“我是从古籍中看到的,而且来之前特意打听过,东川确实一直有开采铜矿的记录,这才敢确定。”

实际上何秋并非从书中得知,他早在后世就听闻清朝曾在东川大规模开采铜矿,以缓解朝廷的铜荒。

据他所知,东川铜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开采,不过那时开采的应该是更深层的矿脉。

来到明朝后,他一直不解为何与清朝相隔不远的明朝没有大规模开采东川铜矿,而是任由土司零星开采。

其实何秋这个想法并不准确,东川铜矿在元明时期确实有过相当规模的开采历史,只是他不太了解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这种开采多是民间自发行为,缺乏统一规划,与清朝朝廷组织的大规模开采不可同日而语。

何秋对此印象不深,倒也情有可原。

汤昭虽热衷征战,却也深知钱财的重要性。听何秋说东川有大型铜矿,眼睛立刻转动起来。

大型铜矿,规模能有多大?

何秋作为朱棣的女婿,总不会信口开河吧?若真如此,这座铜矿的价值......

汤昭猛地一拍大腿,对冯诚说道:

“不管了,这事我干了!”

第281章 运输问题

“这又不是什么难事,谅那东川土司也不敢与我大明对抗,直接派兵将铜矿围起来,找人开采便是!”

冯诚无奈地看着汤昭,连忙解释。

“你这不是犯糊涂吗,铜矿采出来了,可怎么从云南运出去?”

“这可不是小事!眼下云南道路崎岖,每日能往外运多少东西,你心里不清楚?”

汤昭一时答不上来。他在云南征战多年,自然明白此地的交通有多艰难。

从云南往四川去,山峦起伏,极难通行;往湖广方向稍好一些,虽有一条水路,运人运盐尚可,但铜料沉重,一船根本装不了多少。

汤昭眼巴巴望向何秋,说道:

“想必良乡侯早有良策,否则也不会提起这件事。”

何秋含笑点头:

“我确实有个法子,不仅能在云南开矿,还能在当地发展冶炼,把大部分利润留在云南。”

延长产业链的道理,古人也是略知一二的。

冯诚忍不住催促:

“良乡侯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何秋心中暗喜。只要他们按自己说的去开采东川铜矿,就等于上了燕王这条船。一来二去,三位国公都将站在朱棣身后,即便将来陛下有所动摇,也难以动摇燕王的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