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朱棣关于胥民的奏折送达时,朱元璋的御驾已沿江抵达镇江。
镇江这个地方,如今虽不似后世那般默默无闻,却是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民间商人利用运河运送货物十分普遍。如今京城已不在北平,漕运压力并不大。
随着开海政策的推进,许多船只顺着长江一路向东驶来,在此卸货,要么就地售卖,要么转装海船,运往朝鲜、日本、南洋等地销售,以获取更高利润。
镇江因此变得更加繁华。
朱元璋见到如此繁荣的镇江,心中有些不适应,与他记忆中的镇江相去甚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镇江便比过去更加热闹。
朱元璋不仅看到繁华景象,也敏锐地察觉,镇江人口明显多于沿途其他地方。
这大概是变法后的新变化。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实施,减轻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更多人投身商业,或涌入繁华城镇务工,一年下来收入远超种地。
然而,大明朝廷对此反应迟缓。一些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却仍维持着县的编制。
而在长江和运河沿岸,不少小镇人口不输于县,却未设县治,仅靠几名循吏管理,这并非好事。
朱元璋心生疑问:是否该在这些地方设县,或合并县制?
何秋是提出变法新政之人,朱元璋觉得,问他或许能有所收获。
何秋 ** 前来,听了朱元璋的问题,心中颇感欣慰,这大概就是封建社会的“城镇化”吧?
大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种子,正悄然孕育在这股潜流之中。
何秋收起杂念,郑重回答:
“臣建议再次清丈田亩,并依此重新统计各地人口。人多之处设县,人少之处撤县。”
朱元璋并未直接表态,只是缓缓道:
“若依你之见,边疆州县岂不大幅减少?这对大明在当地的统治极为不利。”
何秋一顿,朱元璋所言确有道理。若边疆省份州县稀少,愿意赴任的官员将更少,仅凭有限人手,难以维持边疆统治。
“那不如先在内地推行此策,边疆州县暂且维持现状。”
朱元璋又问:
“那你提出合并州县的理由是什么?”
何秋便详细陈述了他的考量。
在他看来,无论是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整理的鱼鳞册,还是前几年变法前的清丈,对大明的土地统计都不够完善。
何秋也理解,毕竟不是现代社会,统计土地与人口的手段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