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朱元璋将心中所想写下,命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要求朱棣亲手拆阅,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朱元璋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未来大明终究是朱棣的。倘若两人意见相左,他欲修洛阳为都,而朱棣偏爱北平,之后再迁都北上,必然耗费民力,劳民伤财。

朱元璋的车驾未在泗州久留,沿着运河一路向北,直往山东。

他此行虽说是巡视天下,实则主要意在北方。江南一带近在眼前,早已看惯,朱元璋不愿再多逗留。

北方却不同,朱元璋从未亲临,尤其是北元覆灭之后,北平一带因何秋的种种举措日益繁荣,朱元璋却只能透过奏章了解,终究缺乏实感。

此外,朱元璋也想去漠南走一趟。如今漠南几乎全在大明掌控之中,北平、大宁、宣府连成一线,迫使鞑靼与瓦剌退回漠北或西迁。

特别是何秋发展北平后,修建了通往漠南的水泥路,往来便利,不少汉人迁往漠南,也有牧民投奔北平。

汉人与牧民在北平及漠南混居杂处,近日北平都司上奏,请求在漠南设城。朱元璋尚未答复,他想亲眼看看漠南再作决定。

此举既是安抚,也是威慑,让近来蠢蠢欲动的蒙古人认清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朱元璋已意识到在九边设立重镇、屯驻重兵对大明造成的负担。这样庞大的兵力驻守西北、东北等苦寒之地,使朝廷难有大规模行动。

每年消耗的粮草绝非小数目,若非近年来新政缓解了压力,朱元璋也不敢修建金沙江水道、出巡天下,更不敢考虑治理淮河。

然而若真要建都洛阳,朝廷的财力恐怕又将捉襟见肘,工程实在太多。

朱元璋想起何秋曾提过利用蛮夷战俘,心中不禁跃跃欲试。这办法太合他心意,能省却无数民力。

同时还能削减蛮夷数量。若北方的蒙古人、瓦剌人能减少一半,死于为大明修建都城的工程中,朱元璋做梦都会笑醒。

此举可谓一举多得,实在是上策。

一路上,朱元璋不断与朱棣书信往来,商议此事。朱棣起初仍倾向建都北平,但身为人子,终究不能违逆父亲之意。

尽管建都洛阳耗费更多,却比北平更为安全,也更有利于弥合南北矛盾。

不久,朱元璋抵达北平。说起来,他此前从未到过北平,此番亲眼所见,果然不负大元故都之名,气象恢宏。

再加上朱棣与何秋的治理,如今的北平城工商业繁荣,虽不及苏扬先天条件优越,却已成为大明北方最繁华的都市。

不仅商业兴盛,文化也因何秋当初的推动而繁荣,小说业尤为发达。每日不知有多少知名或无名的小说、散曲从北平的书坊发往全国各地,供人消遣。

朱元璋对北平并无太多好感,仅停留两日便启程前往遵化,此行他尤为重视此地。

原本计划在抵达北平前便前往遵化,但随行官员力劝朱元璋先至北平稍作休整。连续近两个月的行程,众人皆担忧朱元璋的身体状况。

尚未抵达遵化,仅距城数十里,朱元璋已感受到此地与众不同的气息。

不愧是在何秋经营下崛起的铁城遵化。

如今遵化已成为大明最重要的钢铁基地,年产钢铁上万吨。自朱棣将王府后院的高炉迁至遵化后,朱元璋放宽了对朱棣的限制,加之何秋与欧雪岚的共同努力,遵化铁业发展迅猛。

南方尚无任何地方的铁业能与遵化相提并论,即便是后世的佛山、汉阳,此刻亦未成气候。

朱元璋或许并不了解这些细节,但他深知遵化对大明的重要性。

大明百万军户的兵器,以及上千万百姓所需的农具、铁锅等日常用品,皆由遵化产出,供应全国。

短短数年间,遵化已成为北方商业的翘楚,遵化商人无论行至何处皆备受尊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商人群体。加之燕王朱棣被立为太子,更使这些遵化与北平的商人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