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他驱逐北元、废丞相、肃清奸恶,一度以为无所不能!
然而年老后,随着朱标离世,朱元璋才明白那不过是错觉——他也只是大明江山的一名过客。
对于朱允炆,他能有什么良策?对晋王暗害太子一事,他又能如何作为?面对百官渐渐收回权柄,他又能怎样阻止?
老了终究是老了,终有一日,他会如眼前这段长城一般,永远留在洪武年间,凝固于历史之中,任后人评说。
到那时,就算有人污蔑他,他又能如何辩驳?
朱元璋沉默前行,随行几人更不敢作声。
忽然,他望见远处一缕炊烟,一时兴起,指着那方向说道:
“走,我们过去瞧瞧!”
绕过几座山丘,才看出这儿原是一处哨所,昔日的烽火台,说不定当年还有几十人日夜驻守。
如今却成了一处寻常民居,炊烟袅袅,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散养着几只鸡。听到大队人马靠近的动静,鸡群慌张扑腾,争相往树上躲。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持一杆旧火铳,从屋里走出,警惕地张望。
朱元璋示意何秋上前解释。
何秋走到院门口,对老人说道:“我们是凉国公的家将,奉命前来巡视长城。”
老人左右打量,嘿嘿一笑,走下来说:“我看你们不像凉国公的家将,他手下的人可没这么客气。”
跟在朱元璋身边的蓝玉气得牙痒,却也无话可说。他自知理亏,以往麾下家将确实跋扈,老卒印象不好也情有可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瞥了蓝玉一眼,这事他心知肚明。蓝玉连皇子都敢带人袭击,手下家将又能好到哪去?
何秋不慌不忙,躬身行礼道:“老人家好眼力,我们确实不是凉国公的家将,而是郑国公旧部。只是我家主人离军已久,此次奉陛下之命巡视长城,担心边军轻慢,才借用了凉国公的名号,请勿见怪。”
老人闻言一惊,赶忙躬身还礼,口称将军。
何秋细问之下,才知这位老伯当年竟是郑国公常遇春的部下,因伤转为军户,退守边关。
朱元璋走上前,带着几分感怀与老卒聊起常遇春的往事,老卒这才渐渐放下戒心。
直到这时,何秋才注意到,刚才说了半天,老卒的手一直没离开过火铳。
何秋不由得汗颜,自己到底不如朱元璋。
就在他暗自警醒时,朱元璋已与老卒攀谈起来。原来这老卒阅历颇丰,年轻时曾是陈友谅的兵,后来随败将投奔明军,几经辗转到了常遇春麾下,也曾风光一时。
但他脾气不好,与上司处不来,功劳被有意压制,加之本是降兵,身上带着一层洗不掉的污点,难以晋升。几十年军旅生涯,到头来仍是一名普通老兵,连百户都没当上。
朱元璋推行军制改革后,他领了十两银子,本可安然还乡——不少同袍正是这样做的。
可老卒的家乡几十年未归,亲人无一在世,回去又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