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印象里,火铳发射繁琐、列阵困难,一旦敌军骑兵或步兵逼近,仍需刀盾手掩护,火铳兵自己也常需弃铳持刀近战,很不便利。
对何秋所说的“王道”,朱元璋也不以为然。看何秋提出的方法,分明是从经济与军事上压制蒙古,迫使他们变成大明所要的模样,哪里是纯用王道。
一提到火器,何秋就振奋起来。在他看来,这是自己来到大明后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
“请陛下明察,如今火器不仅后膛装填, ** 也已定装,士兵临阵时不必亲手装药,极为便捷,更不易发生炸膛。”
“而且**前方可装配**,贴身搏斗时也能持**直接迎敌,不必另外配刀剑。”
朱元璋将此事记挂心头,他先前确实对此类事务知之甚少,都是何秋和朱棣在操持。
若现今的**真如何秋所言那般出色,稍作改动或许也未尝不可。
朱元璋对文臣们所忽视之处也格外留心。
“这等**,一柄需费多少银两?每日又能产出多少?”
谈及此,何秋略显局促,赧然答道:
“眼下技艺尚未纯熟,全仗大匠手工赶制,产出甚微,耗资颇巨。待工匠熟稔工序后,料想价格应能回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元璋闻言略感失望。大明兵马众多,若兵器造价过高,终究难成制式装备。
但见何秋如此胸有成竹,他也不愿泼其冷水。
“且待成效显现,再议军制革新之事罢。”
何秋恭声称是。
……
热河沐汤不过是此番巡行中难得的休憩,出塞之后的旅途将愈发艰辛。
塞内之时,朱元璋尚可率仪仗与官兵行进于铺设平整的水泥官道;一旦出塞,则万物俱寂。
满目土路,连像样的径道也无,即便为龙体考量,朱元璋也宁肯策马而行,将御辇留于热河,转送北平。
此前群臣多反对朱元璋出塞——当下草原并不安宁,若圣驾途中遭遇不测,便是塌天之祸。
故而此番北巡,实与大规模武装行军无异,随行将士无不谨小慎微。
关内时,蓝玉尚得余暇偶寻何秋品茗;出了关便终日甲胄在身,巡营不辍,频遣斥候。
他甚至早备战阵,以防蒙古部族突袭圣驾。
蓝玉确有大将之才,数万人马调度得井井有条;相较之下,李景隆则相形见绌。
朱元璋对此颇感失望。在京时,他原以为这外甥之子颇具才干。
然临事方见真章,朱元璋甚至觉得李景隆尚不及闲居多年的徐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