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汤和回想沿途所见,慎重答道:

“这些蒙古人与我汉人之间积怨不浅,眼下不过是畏惧大明兵威,不敢妄动。

若不加以震慑,只怕日后生变。”

蓝玉也认同此见,却另有忧虑:

“不敲打不行,可若下手太重,恐怕也会激起变故。”

本来蒙古人对将他们逐回草原的大明就未必心服,尤其一些贵族仍沉浸在大元昔日的荣光之中。

尽管何秋在北平的举措令部分蒙古人归顺大明,但更多人仍心怀抵触。

若非大明国力强盛、军力雄厚,加之蒙古各部依赖中原的铁器与手工业品,恐怕早已激起叛乱。

此时若再刺激蒙古,朱元璋在草原的安危或将难保。

朱元璋心知肚明,唯余几分不甘。

他虽渴望一劳永逸解决蒙古问题,却也明白这绝非易事。

温水煮蛙,终究耗时太久。

大明虽对蒙古占据绝对优势,蒙古贵族离不开大明的物资,大明亦需蒙古安定以固边防。

但若借此强令废除蒙古贵族的特权,推行改土归流,实难成功。

即便元明两朝在云南、广西等地小范围试行改土归流,成效几何?

一旦朝廷大规模推行,必致土司反叛,代价高昂。

更何况,与西南土司相比,蒙古人曾有过辉煌历史,拥戴着被神化的成吉思汗。

蒙古人深信成吉思汗乃天赐神君,其后裔理所应当统治草原。

纵使朱元璋以武力折服蒙古人,亦难轻易扭转其根深蒂固的信念。

成吉思汗之名如同凝聚蒙古各部的核心,令大明对任何部落的惩戒皆需慎之又慎。

如此看来,何秋所提“以商控蒙”之策,或许更为直接有效。

小主,

或许终有一日,蒙古人会淡忘成吉思汗与其血脉,但绝非今时。

朱元璋自知无缘得见彼时。若真至那一日,蒙古贵族于大明已无足轻重,亦将遭大明舍弃。

如今草原上北元势力已灭,再无统一的政治实体,各部蒙古势力纷纷崛起。

东方鞑靼,西方瓦剌,皆弃帝号而称汗王,此已足矣。

未竟之功,朱元璋亦不可能代朱棣完成。

他已然预见,未来孛儿只斤家族在草原的处境必将艰难。各路豪强或会拥立其子孙为汗,实则独揽大权。

这般戏码,在中原历史上从不罕见。

第314章 那达慕大会

既然群臣皆无更快解决蒙古之良策,朱元璋只得令蓝玉等人退下。

次日清晨,宁王入宫请安,并向朱元璋呈报一事。

“父皇,此前蒙古贵族屡次恳请您驾临那达慕大会,以使各部沐受皇恩。然儿臣始终觉有欠稳妥,未敢擅允。”

朱元璋面露讶异,侧身询问冯胜:“朕记得那达慕大会原在夏秋之际,约莫七八月光景,怎会此时举行?”

冯胜躬身回应:“确在七八月间,不知蒙古贵族所言是否同指此会。”

宁王略显局促地笑道:“他们说有父皇在此,何时举办那达慕皆可,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朱元璋目视宁王,无奈道:“朕不能久留大宁,这些蒙古贵族可曾准备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