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这里的蒙古人对大明并不顺服,只是碍于协议,才允许大明皇帝在此补给。

若非如此,双方早已开战。

朱元璋心中虽有不悦,但也明白让蒙古人臣服并非易事。

何况如今的居延泽早已衰败,也不必太在意这些人。

当然,朱元璋并不知道,正是这些瓦剌人日后在土木堡之变中几乎扫尽大明勋贵。

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重文抑武。

但如今的大明,应当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何秋借机凑近朱高炽,向他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

“你知道居延泽和整个西北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吗?”

朱高炽摇头表示不知。

“正是在宋朝!”

“汉唐时,西北水草丰茂、林木参天。可宋与西夏百年战乱,把整个西北都毁得不成样子。”

何秋语气中满是对宋朝的不满。

朱高炽有些不解,他知道何秋向来不喜宋朝,甚至认为它只是割据政权,代表不了中原。

小主,

可把如此大的罪责归于宋朝,是否过于苛刻?

“姐夫,这话是不是说得太重了?”

“重吗?一点也不重!

你注意过我们每次行军后,草原变成什么样子吗?”

“这……我没留意过。”

“草原上的草都会少掉一层,这还是我们带了充足豆粕和饲料的情况下。若是像宋夏那样长年交战,哪有那么多草喂他们的马!”

朱高炽仍带着几分怀疑,何秋却含笑说道:

“行军打仗总要造攻城器械,守城一方同样需用木材制作盾牌与投石机。长此以往,西北巨木尽数被伐,再难恢复生机。宋朝此举,确实贻害深远!”

见朱高炽犹未全信,何秋又提醒道:

“殿下若存疑虑,不妨询问凉国公或陛下。他们征战多年,所言更为可信。”

朱高炽果然带着满腹疑问,直奔朱元璋营帐求教。

何秋所言并非虚妄,西北环境恶化确与宋朝有直接关联。就连黄河由福泽苍生的母亲河变为肆虐人间的灾河,亦是宋室之过。

且不论朝中文臣对黄河水道“北流”“东流”之争引发的三次改道,导致黄泛区域不断扩大;更有杜充效仿前人,妄图决堤阻金,致使黄河彻底失控。元明清三代治理黄河,实则皆在替宋朝承担后果。

北宋官员罪责难逃,帝王昏聩亦令人费解,这个朝代注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即便不言黄河,如今居延泽生态衰退,也正是西北森林遭砍伐殆尽之苦果。

林木既失,水土难固。居延泽主要水源来自贺兰山雪水,西北全域既趋干旱,贺兰山与居延泽又如何独善其身?

水域收缩,草场随之萎缩,终将湮灭于茫茫大漠。现今居延泽尚可放牧,却已非丰美草原。若说汉唐时期此处是边塞要冲,于大明而言却只是沙漠中易碎的明珠。

正因如此,朱元璋不敢在此久驻。若十万大军长期驻扎,恐将加速环境恶化,届时蒙古部族必会归咎大明。

第319章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