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反复两三次,伪军队伍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精神高度紧张,行进速度大减。他们根本摸不清袭击者有多少人,在哪里,仿佛到处都是冷枪。最终,他们只能收缩队形,加倍警惕,缓慢地挪出了山谷,原本半天的路程,走了一天还没到头。
小队一枪未发,就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行动,消耗了对方的精力,并成功避免了正面交锋的风险。这种“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让队员们体会到了另一种战斗的智慧。
小主,
这些行动缴获的实物物资很少,只有从陷阱现场捡到的伪军慌乱中丢弃的一个水壶和几发子弹。将它们“献祭”后,资源只是象征性地增长了0.3点,达到 【标准资源】:3.7 / 1000】。积累速度慢得让人心焦。
更重要的是,频繁的、飘忽不定的袭击,虽然战果不大,却像蚊子一样叮咬,开始引起了周边日伪军的注意和警觉。据王老汉传来的消息,附近据点的敌人加强了巡逻力度,巡逻队的人数也增加了,行动也更加谨慎。
同时,小队自身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在一次袭扰撤退中,一名新加入的本地青年因为过度紧张,在复杂地形中奔跑时扭伤了脚踝,虽然不严重,但也影响了行动,凸显了队员们训练不足、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缺乏专业的装备也制约了队伍的机动性。
夜晚,林烽独自坐在篝火旁,看着跳跃的火苗,心中思绪翻腾。麻雀战和陷阱战,证明了队伍在向正确的战术方向转变,减少伤亡,保存实力。“闪电”的价值在这些行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但是,这种“小打小闹”带来的资源积累太慢了,远远跟不上他内心对力量的渴望,尤其是看到系统中那缓慢爬升的数字时。生存的压力,粮食、药品的短缺也并未从根本上缓解。而且,敌人的警觉性正在提高,活动的空间正在被压缩。
他意识到,继续这样零敲碎打,虽然安全,但终非长久之计。队伍需要一次真正的“营养补充”,需要一次能带来质变的收获。然而,攻击更有价值的目标,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以小队目前的实力和装备,去打一个哪怕最小的日军哨所,都无异于以卵击石。
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再次笼罩了林烽。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既能获得较大收获,又能在可控风险下的目标。他知道,下一次行动,必须更加谨慎,也必须更具魄力。简陋的游击,走到了一个需要突破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