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令一下,整个鹰嘴崖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热火朝天的景象取代了往日的宁静。
体力极限的挑战首先降临。防卫组的任务最为艰巨。赵铁锤带着一群壮劳力,开始从山谷里寻找合适的巨石。没有机械,全靠肩扛手抬。碗口粗的木头作为杠杆,粗糙的绳索捆住石头,喊着号子,一点一点地挪动。队员们赤裸的上身很快被汗水浸透,又在寒风中冻得发紫,肩膀被粗糙的石头和木杠磨得红肿,甚至破皮出血,手掌上布满了新旧交织的血泡。但没有人抱怨,看着入口处逐渐垒砌起来的、近一人高的石墙和那道用粗木扎成的、可以升降的简易栅栏门,每个人眼中都充满了成就感。
陷阱组的活儿则充满了技术性和危险性。老赵凭借多年山林经验,指挥队员们砍伐坚韧的毛竹,削尖一头,在入口通道两侧和可能攀爬的崖壁下方,密密麻麻地斜插进土里,形成恐怖的竹签阵。铁柱则带着人制作绊索,用藤蔓连接着悬在半空的、用网兜装着的巨石,一旦触发,巨石轰然砸下。挖掘陷坑更是辛苦,用简陋的工兵锹甚至木棍刨开坚硬的土地,坑底插上尖刺,上面用树枝和浮土巧妙伪装。过程中,有队员不小心踩到了自己人刚布设的、还未做标记的绊索,险些引发落石,虚惊一场,也让老赵更加强调安全规范和标记的重要性。
营建组同样不轻松。清理岩洞里的蝙蝠粪、碎石和杂草,熏走虫蛇,平整地面,铺设厚厚的干草作为床铺。搭建灶台需要寻找合适的粘土和石块。开辟训练场则要拔除杂草,平整土地。大牛虽然不能干重活,但指挥若定,细心安排,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
工具匮乏是最大的难题。整个队伍只有寥寥几把缴获的工兵锹和镐头,大部分工作依靠最原始的方式:手搬、肩扛、木棍撬。效率低下,但对人的意志是极大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二号”和“闪电” 发挥了独特作用。“二号”不知疲倦,被林烽指令负责最繁重的巨石搬运工作,它强大的力量和精准的执行力,大大减轻了防卫组的压力。“闪电”则如同一个永不松懈的哨兵,时刻警惕地巡逻在建设区域的外围,它的敏锐感官数次提前预警了山外远处的异常动静(可能是野兽或零散人员),让建设得以安心进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过近十天日夜不停的奋战,鹰嘴崖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入口:那道狭窄的石缝被一道坚固的石墙和沉重的木栅门封堵,仅留一个观察射击孔。墙外和两侧制高点上,散兵坑和哨位密布。
* 陷阱:从入口通道到四周崖壁,竹签、绊索、落石、陷坑层层密布,构成了一个死亡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