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场上的口号声再次变得密集而富有针对性。林烽亲自抓弹药节约训练,要求队员们在模拟射击时,更加注重精度和短点射,养成节约每一发子弹的习惯。老赵负责实战心理抗压训练,他模拟战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如炮火覆盖、侧翼遇袭,锻炼队员们在压力下的判断力和执行力。赵铁锤则带领队员进行复杂地形适应性训练,钻山林、爬陡坡、涉溪流,研究如何利用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林进行战术动作。训练强度更大,要求更严,但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保命的本钱。

其次,是巩固内部,深化融合。

林烽推动了组织架构的细化。在原有分队基础上,建立了更明确的班、排编制,任命了班长、排长,明确了各级职责,使指挥体系更加顺畅。他大力推行“官兵一致”的原则,要求各级干部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战斗中干部必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林烽自己以身作则,哨位上、训练场、炊事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种无声的行动,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

同时,思想文化建设悄然展开。李文的作用得到了发挥。他利用休息时间,教队员们认字,学习简单的文化;将三大纪律和抗日道理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顺口溜,在队伍中传唱;甚至尝试办起了简陋的“墙报”,用木炭画图,宣传英雄事迹和战斗经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活动,如同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提升着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认同。

第三,是积极外联,拓宽生存空间。

林烽深知,困守孤岛是死路一条。他加派了精干人员,通过王老汉等可靠渠道,与山外的陈老爷等开明士绅进行更紧密的联系。不再仅仅是换取物资,而是试图建立一种更稳定的同盟关系,希望他们能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日伪军动向情报,并在极端情况下,能为支队人员提供隐蔽和转移的通道。同时,他也派出机灵的队员,化装成山民、货郎,深入周边村庄,秘密接触那些饱受日伪压迫的贫苦百姓,建立更广泛、更可靠的群众情报网。他要让“山鹰支队”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土壤之中。

然而,就在林烽全力进行内部整顿和外部联络的同时,来自敌人方面的危机预警信号,变得越来越清晰和急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首先是通过陈府管家秘密送来的情报。情报很简短,却字字千钧:“坂田震怒,视尔等为心腹大患。正调兵遣将,筹划大规模扫荡,规模空前,装备重武器,欲彻底铲除。万分小心!”

几乎同时,前出侦察的队员带回消息,发现日军在进出西山的主要通道上,增加了固定哨卡和巡逻队,盘查异常严格,似乎在封锁消息。

更令人不安的是“闪电”的表现。它变得异常焦躁,频繁地向山谷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发出低沉的预警性吠叫,那是日军主要据点所在的方向。它敏锐的感官捕捉到了远处传来的、不同寻常的频繁车辆轰鸣声和部队调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