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铁锤叹了口气,搓着粗糙的大手:“理是这么个理,可这深山老林的,除了石头就是树,咱们上哪找这‘家底’去?难不成还能凭空变出来?”
这时,坐在角落、平时话语不多的李文扶了扶用绳子绑着腿的眼镜,怯生生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支队长,赵叔,我……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咱们北方的山里,很多地方都埋着煤,有些地方还有虽然品位不高但也能用的铁矿。煤可以取暖烧饭,铁哪怕不能直接造枪,打点锄头、菜刀,或者就跟山外换咱们急需的东西,也是好的。咱们……能不能组织人,在附近找找看?说不定……这大山里就有宝贝。”
李文这番话,像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虽然微弱,却瞬间照亮了众人思维的某个角落。
林烽眼中猛地爆发出锐利的光芒,他霍然起身:“文子说得对!咱们不能光盯着鬼子手里的那点东西,也得学会向这大山要饭吃!这山肚子里埋着的,说不定就是咱们的活路!”
他迅速做出决断,声音斩钉截铁:“双管齐下!第一,立刻组织勘探队,由老赵牵头,李文参加,再配几个机灵稳妥的弟兄,就按李文说的,在咱们根据地周围,特别是没人去的深山里,仔细寻找可能有的煤矿、铁矿,或者其他有用的资源!第二,铁柱,你负责对外联络,通过王老汉和陈老爷那边的路子,想办法建立更稳当的交换渠道。等咱们找到了‘特产’,就用它去换咱们急缺的弹药、药品和盐!”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一支精干的勘探小队便悄然离开了鹰嘴崖。带队的是经验极其丰富的老赵,成员包括两名身手敏捷、熟悉山林的老队员,以及自告奋勇、背着那本破旧《矿物图识》的李文。当然,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是嗅觉超凡的“闪电”。林烽期盼它能凭借天赋,捕捉到人类无法感知的矿物气息。
勘探的历程,远比想象中艰苦卓绝。他们深入的是猎户都罕至的原始地带。荆棘撕扯着本就破烂的衣衫,陡峭的崖壁需要依靠绳索艰难攀爬,冰冷刺骨的溪流需要涉水而过。每一天,他们都在体力透支和希望渺茫中度过。敲打了无数处看似有矿脉痕迹的岩石,挖掘了几处据老一辈传说有“黑石”或“铁砂”的地方,结果往往令人沮丧——不是普通的页岩,就是毫无价值的煤矸石或贫瘠的氧化矿。
干粮迅速消耗,只能靠野果和偶尔设套捕获的山鼠野兔充饥。李文的手上磨满了血泡,书本上的理论在复杂多变的地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连“闪电”也显得有些恹恹的,它的灵敏嗅觉似乎在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山林中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第三天,第四天……出发时的热情和希望,如同篝火的余烬,在寒风和失望中一点点熄灭。一名老队员忍不住抱怨:“这简直是大海捞针……白白受这罪,还不如回去想想怎么端个炮楼实在……”
老赵的脸色也日益阴沉,嘴唇因干渴和焦虑而裂开血口,但他咬紧牙关,没有说出“放弃”两个字。他相信林烽的判断,也固执地相信,这片养育了他们也考验着他们的大山,不会真的如此吝啬。
第五天下午,他们几乎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摸索到了一处极其偏僻的断裂谷地。这里三面都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谷底狭窄幽深,乱石嶙峋,一条细小的山涧在石缝中呜咽流淌,光线昏暗,气氛阴森。看起来,这里除了石头和苔藓,再无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