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贸易的突破

乌金谷的发现,如同在“山鹰支队”沉寂的潭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生存的每一个角落。漆黑的煤炭被一筐筐秘密运回鹰嘴崖,堆积在专门清理出的、干燥的岩洞角落。当灶膛里第一次燃起那炽热、持久、几乎无烟的蓝白色火焰时,带来的不仅仅是驱散寒意的温暖,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拥有”的踏实感。然而,林烽很快意识到,这些深埋地下的“乌金”,若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资本,终究只是一堆冰冷的石头。如何将资源变为资本,成为摆在面前最紧迫的课题。

以往,“山鹰支队”与外界交换物资的渠道狭窄而危险。主要依靠缴获的日军武器弹药、少量银元,或者偶尔从伪军手中流出的物资,去换取粮食、药品和盐巴。这种方式风险极高,数量有限,且极易暴露行踪。缴获的武器是杀敌的利器,拿去交换无异于饮鸩止渴;银元来源不稳定,且大量使用容易引起敌人警觉。

而现在,煤炭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是一种相对“民用”却价值极高的硬通货。它不直接关联军事行动,来源隐蔽,且是山外城镇、乃至日军占领区都急需的燃料和工业原料。这意味着,“山鹰支队”第一次拥有了可以大规模、相对安全地进行对外交换的“拳头产品”。

在支队部的岩洞里,林烽、老赵、赵铁锤,以及被特意请来提供建议的陈先生或王老汉,围坐在那盏摇曳的油灯下,进行着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会议。桌上摊开着简陋的物资需求清单。

林烽用木炭在石板上划出三个清晰的类别:

“咱们用煤换东西,不能瞎换,得有个章法。重点换三类物资:

其一, 废钢铁、铜元、铜线、甚至硫磺这些东西,对咱们打仗看似没用,但对我有特殊用处,是咱们长远发展的根基,必须优先换取!

其二,军需类。 这是保命的!尤其是‘二号’用的手枪弹、波波沙的弹鼓,还有步枪子弹、手榴弹、火药、雷管。有了这些,咱们腰杆子才硬!

其三,生活类。 食盐、布匹、成药、还有能存放的粮食。这些是咱们活下去的基础,不能断!”

老赵补充道:“还得换点工具,开矿用的钢钎、镐头,结实点的麻袋,运煤也方便。”

陈先生则从外界角度提醒:“林队长,煤炭紧俏,但出手要格外小心。量不能一次太大,免得引人怀疑。最好能找个可靠的大户,长期、小批量地出。”

思路清晰了。煤炭,就是撬动外部资源的杠杆。

战略既定,关键在于执行。与谁交易?如何交易?这两个问题关乎生死。

以往零星的、通过王老汉等村民与外界小商贩的交易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大宗煤炭贸易的需求,风险也极高。林烽将目光投向了山外那位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联系的开明士绅——陈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