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山穷水尽与意外之缘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做出了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这样……再走一天!就一天!如果明天太阳落山之前,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现……我赵铁锤带头,咱们一起回鹰嘴崖!是生是死,咱们一起扛!同意的,跟我走!不同意的……现在就可以自行离开!”

最后那句话,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队伍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自行离开?在这无人区,离开队伍意味着必死无疑。最终,没有人离开。刀疤老兵颓然坐倒在地,抱着头,不再说话。

第二天,队伍沿着一条宽阔但早已干涸的河床,机械地向上游跋涉。阳光炙烤着白色的鹅卵石,反射出刺眼的光,加剧了人们的干渴和眩晕。希望,如同河床里的水,早已蒸发殆尽。

就在队伍死气沉沉、几乎是在凭本能移动时,一直安静跟在赵铁锤脚边的“闪电”,突然竖起了耳朵,鼻翼剧烈地翕动起来。它没有像往常发现危险那样发出低沉的警告,而是兴奋地“呜”了一声,用头蹭了蹭赵铁锤的腿,然后箭一般地朝着河床上游右侧的一处陡峭山坡冲去,跑出十几米又停下来,回头急切地看着他们,尾巴快速摇晃。

“有情况!”赵铁锤心头一紧,立刻打了个手势。队员们条件反射般地散开,寻找岩石隐蔽,紧张地望向“闪电”指引的方向。

小主,

山坡上长满了茂密的灌木和荆棘,看不出任何异常。但“闪电”的异常兴奋绝非凭空而来。赵铁锤示意队员们保持警戒,自己带着“二号”,小心翼翼地跟着“闪电”向山坡上摸去。

拨开一人多高的灌木丛,眼前的景象让赵铁锤一愣。只见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一个身影正如猿猴般灵巧地移动。那人约莫六十多岁,身材干瘦,皮肤黝黑如铁,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土布衣裳,背上背着一个硕大的药篓,里面装着些草根树皮。他正用一把小锄头,专注地挖掘着石缝中的一株植物。

老农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现了他们。看到突然出现的、一群衣衫褴褛却手持武器的人,老人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极度的惊恐。他反应极快,像受惊的壁虎般,“嗖”地一下缩进了崖壁上一道狭窄的石缝里,身影瞬间消失,只留下药篓在洞口微微晃动。

“老伯!别怕!我们不是坏人!”赵铁锤赶紧停下脚步,将步枪背到身后,双手摊开,示意没有敌意。他用尽全身力气,扯着沙哑的嗓子,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方言大声喊道:“老伯!我们是山里的队伍!是打鬼子和汉奸的‘山鹰支队’!迷路了!想找您问个路!”

赵铁锤继续喊话,语气尽量放缓:“老伯,我们有个兄弟受了伤,发着高烧,快不行了!求您行行好,指条明路吧!”他示意身后的队员将那名重伤员小心地抬上前一些。

也许是“打鬼子”的名号,也许是伤员痛苦的呻吟起了作用,过了好一会儿,石缝里才慢慢探出半个脑袋,那双锐利如鹰的眼睛警惕地打量着他们,尤其是在赵铁锤和“二号”身上停留了很久。

终于,老农似乎稍稍放下了戒心,慢慢从石缝里挪了出来,但依然保持着距离。赵铁锤赶紧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几发缴获的、刻着菊花印记的日军步枪子弹,递了过去:“老伯,您看,这是我们从鬼子手里缴获的!我们真是打鬼子的!”

老农看到那独特的子弹,眼神波动了一下。他仔细看了看队员们破烂却依稀可辨的军装式样,又看了看他们虽然疲惫不堪却并无戾气的眼神,尤其是看到他们对伤员的细心照料,这才缓缓点了点头,沙哑地开口:“你们……真是‘山鹰’?” 他似乎听说过这个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