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景象焕然一新。以往那种带着疲惫和些许茫然的劳作,被一种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干劲所取代。

在开凿一条连接未来工业区的主干道时,前方遇到一片巨大的风化岩层,人力开凿极其困难。要在以前,大家难免会气馁。但现在,队员们反而更加兴奋,赵铁锤挽起袖子,大吼一声:“兄弟们,这块硬骨头,咱们先给它啃松了,给后面的‘大家伙’清好场子!”众人齐声呼应,镐头、钢钎挥舞得更加卖力,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无人叫苦,反而充满了挑战困难的豪情。他们抢着干最重最累的活,仿佛是在为即将登场的“神秘嘉宾”准备最完美的舞台。

傍晚收工后,营地一角,李文利用休息时间开设的“简易科普课堂”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他用炭笔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画着图,周围坐满了聚精会神的队员,连一些老班长都叼着烟袋,眯着眼认真听讲。

“大家看,这就是个杠杆,这边用力小,那边就能撬动重东西……咱们工地上抬大石头,用的就是这个理儿。”李文讲解着。

“哦!原来是这样!”队员们恍然大悟,纷纷议论起来,“怪不得支队长说设备也是人造的,是人懂了道理造出来的!”

知识的火花,在这些质朴的心灵中点燃,照亮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夜色中,哨兵的身影在“特殊区域”外围显得更加挺拔和警惕。新兵张小山第一次单独在此处站夜岗,心里不再有往日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紧握钢枪,耳朵捕捉着山谷里的每一个细微声响,目光如炬地巡视着黑暗的边界。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几台设备,更是海外同胞的赤子之心和根据地的未来。这种使命感,让他忘记了寒冷和孤独。

为了进一步巩固思想成果,将抽象的解释转化为具象的震撼,林烽决定进行一次有限度的、精心策划的“技术”展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选择了一段通往煤铁矿点必经之路上的坚硬岩壁作为目标。这段路是未来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但岩石极其坚硬,人工开凿进度缓慢。林烽事先安排赵铁锤带领大量队员,用传统方式在岩壁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清理了表层浮土、灌木,并象征性地用钢钎凿出了一些浅坑,做出“前期施工”的痕迹。

随后,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在严密的内外警戒下,系统建造场被悄然展开,机器人高效地完成了对岩壁主体的破碎和清理作业。作业完成后,林烽又特意安排人员,用大锤和凿子对机器人留下的过于规整的断面进行了一番“粗糙化”处理,增加了人工开凿的痕迹,以掩人耳目。

第二天清晨,当队员们上工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段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坚硬岩壁,仿佛被巨斧劈开,出现了一条宽阔的通道雏形,破碎的石块被整齐地堆放在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