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报优先: 首要目标是搜集一切关于日伪军调动、据点设置、运输路线、以及周边土匪武装活动的情报。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模糊传闻,也极具价值。
* 物资互换: 用支队相对富余的食盐、火柴、少量旧衣物或工具,换取山民手中的草药、兽皮、山货等根据地急需的物资。交换要公平,甚至吃点小亏,树立“讲规矩”的形象。
* 医疗服务: 这是建立信任的“杀手锏”。指定卫生员王婶带队,组成流动医疗小组,随巡查小组行动,为缺医少药的山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4. 纪律重申: 绝对禁止透露磐石谷具体位置! 所有接触保持单线联系,使用预设的隐蔽标记和暗号。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暴露风险,立即终止接触,迅速撤离。
“我们要让山里的老百姓慢慢知道,”林烽最后强调,“这大山里,有一支不一样的队伍,不打人,不抢粮,还帮人看病,跟鬼子汉奸是死对头。时间长了,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自然知道该亲近谁,该防备谁。”
新的策略迅速付诸实施。几个精干小组像触角一样,悄无声息地延伸到了磐石谷周边的崇山峻岭之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多数时候遇到的是警惕的回避或沉默的拒绝,但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真诚的态度,开始一点点融化坚冰。
一次成功的医疗救助成为了转折点。一个小组在西南方向深山里,发现了一户躲在山洞里的逃难家庭,男主人病重,孩子得了疟疾,高烧不退,奄奄一息。随行的王婶立刻进行救治,用珍贵的奎宁控制了孩子的病情,又用草药缓解了男主人的疾痛。一家人感激涕零,跪地磕头。当小组留下一些粮食和盐准备离开时,那位刚刚退烧的孩子父亲,挣扎着拉住队员的手,压低声音说:“恩人……你们是好人!前些天,我在南边山口砍柴,看见二狗子设了卡子,盘查得紧,好像是在找啥人……你们千万小心!”这条关于山口伪军设卡的情报,虽然简单,却及时提醒了支队注意那个方向的警戒。
另一次是粮食接济。一个小组遇到了一户以采药为生、几乎断粮的孤寡老人。队员们将自己携带的大部分干粮留给了老人。老人老泪纵横,在队员离去时,颤巍巍地塞给带队战士一小包珍贵的黄连,并含糊地提醒:“北边老林子不太平……前几天夜里好像有马队过去,动静不小……不像是好路数。”这关于疑似土匪活动的模糊信息,为支队评估周边安全环境提供了参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类似的小事逐渐累积。一盒火柴换来的几句关于远处炮楼士兵换岗时间的闲谈;帮老人修补窝棚后听到的关于往年山洪规律的提醒;公平交易山货时对方顺口提及的某个山谷地形特点……这些零碎的信息,如同拼图碎片,慢慢勾勒出磐石谷外围世界的大致轮廓。
更重要的是,“山里有支打鬼子、不扰民、还帮人看病的‘山鹰支队’”的消息,开始像山风一样,在极小的范围内隐秘而缓慢地流传。虽然大多数人依旧保持距离,但那种纯粹的恐惧和排斥,开始掺杂进一丝好奇、一丝观望,甚至是一丝微弱的期待。磐石谷,终于在这片沉默的山野中,拥有了最初几只极其宝贵、虽然还不够明亮的“眼睛”和“耳朵”。
然而,林烽深知,仅仅依靠山民被动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靠的。必须建立一支属于支队自己的、主动的、可靠的“眼睛”和“耳朵”。在群众工作初见成效的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程——构建外围警戒网,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这项工作由老赵主要负责,赵铁锤协助。他们带着侦察兵,花了整整十天时间,对磐石谷外围方圆数十里的地形进行了极其细致和危险的勘察。他们的足迹遍布险峻的山脊、隐秘的垭口、能俯瞰主要进山通道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