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汗水浇灌的基石

经过反复讨论和推敲,小组决定采用结构相对最简单的“馒头窑”式土高炉作为首次尝试的方案。所谓“馒头窑”,就是形似倒扣的馒头,用耐火材料砌成,有加料口、出铁口和鼓风口。

建造炼炉的第一步是寻找耐火材料。队员们四处搜寻,最终在溪流下游发现一种略带粘性的红土,经过反复摔打和晾晒,勉强可以塑形。他们用这种红土混合碎石,一层层垒砌起炉体。没有图纸,全靠想象和摸索,炉壁的厚度、出铁口的倾斜角度、鼓风口的位置,都经过反复争论和修改。砌好的土高炉歪歪扭扭,看起来十分脆弱,但这已是大家心血的结晶。

准备原料的工作同步进行。铁矿石需要进一步破碎和筛选,去除杂质,得到粒度相对均匀的矿粉。煤炭则需要经过土法炼焦处理,以提升热值和减少烟尘。队员们挖出浅坑,将煤炭堆叠其中,点燃后控制火势,让其缓慢闷烧,最后得到质地酥脆、银灰色的焦炭。此外,还需要寻找作为熔剂的石灰石,幸运的是,在铁矿区附近就发现了伴生的石灰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整个过程充满了摸索和不确定性。焦炭的烧制火候难以掌握,时而过火变成灰烬,时而烧不透;矿石破碎全靠石碾和人力,效率极低。但大家没有气馁,一点一点地积累着经验。

经过近半个月的紧张准备,第一座土高炉终于矗立起来,旁边堆起了小山似的焦炭、铁矿石和石灰石。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不少结束劳作的队员前来围观。气氛紧张而充满期待。

李文深吸一口气,作为总指挥,下达了点火命令。几名精选出来的壮汉,赤着上身,肌肉虬结,开始奋力拉动那个用整张牛皮制成的巨大风箱。 “呼哧!呼哧!” 风箱发出沉重的喘息声,将空气源源不断鼓入炉膛。

焦炭被点燃,火焰从炉口喷涌而出,由暗红逐渐变为橙黄,浓密的黑烟直冲云霄,映照着围观队员们一张张充满希冀的脸庞。按照预设的比例,李文亲自指挥,将铁矿石和石灰石通过加料口投入熊熊烈火之中。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缓慢流逝。炉火持续燃烧,拉风箱的队员换了好几拨,汗水在他们古铜色的脊背上流淌。所有人都紧盯着那小小的出铁口,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几个时辰后,根据估算,到了该出铁的时间。李文示意停止鼓风。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名队员用长长的钢钎,小心翼翼地捅开出铁口被泥浆封堵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