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率: 连续射击十发,有七发成功击发,另外三发出现了问题:两发是哑火,一发是弱火。成功率约七成。这个结果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一下。
* 精度测试: 对百米外的木质人形靶进行射击。结果令人沮丧:弹着点散布极大,几乎毫无规律可言,最近和最近的弹孔相差足有四五米,精度极差。这说明弹头的重量、形状不一致,或者发射药燃烧不稳定,导致初速和弹道千差万别。
* 威力与安全隐患: 这部分的测试结果最让人心惊肉跳。
* 在试射第八发子弹时,出现了极其惊险的一幕:撞针撞击后,并没有立即击发,而是延迟了大约一秒钟,才突然“砰”地一声巨响发射出去!“迟发火”! 这是极其危险的现象,若发生在实战中射手据枪瞄准时,后果不堪设想!现场所有人惊出一身冷汗。
* 在检查一枚射击后的弹壳时,发现弹壳中部靠近底缘处,出现了一道细微的纵向裂纹,疑似“炸壳”的前兆!万幸这次没有完全破裂,否则高温高压的火药燃气泄漏,极易烧伤射手甚至导致炸膛!
现场的气氛降到了冰点。成功击发的喜悦被严峻的现实问题冲淡。李文和攻关小组的成员们脸色苍白,围在一起,立即对出现问题的弹壳和未击发的子弹进行“解剖”分析。
“底火问题!”李文肯定地说,“哑火和弱火,肯定是底火敏感度不够或者装药不均匀!迟发火也是底火燃烧不稳定的表现!”
“烟雾大、残渣多,是发射药燃烧不完全,可能是咱们拆缴的火药受潮或者成分有问题,也可能是装药量没掌握好。” 一位组员补充。
“精度差,肯定是弹头重量误差太大,形状也不标准,飞行起来就飘了。” 王神枪凭经验判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问题根源逐渐清晰:底火可靠性是最大瓶颈,发射药品质和用量是关键,弹头铸造精度是基础。 改进方向明确,但意味着又需要大量的重复试验和调整。
面对挫折,没有人气馁。反而因为找到了问题所在,攻关小组的斗志更加昂扬。他们带着测试数据和问题样本,返回了“火药坊”。接下来的日子,是更加精细和专注的改进。
* 优化底火: 重点改进混合均匀度,将玻璃粉研磨得更细,确保与火柴药充分混合;调整桃胶的浓度,使药剂既能粘合牢固又不影响敏感度;最关键的是,严格统一压装压力,制作了简单的压力标尺,确保每一发子弹的底火都处于最佳激发状态。
* 精确发射药: 对缴获的无烟火药进行严格筛选,剔除受潮结块的部分;称量工具换成更精密的戥子,确保每发子弹装药量误差极小。
* 提升弹头质量: 改进模具,确保弹头形状更规整;铸造时严格控制铅水温度和浇注速度,出炉后逐一称重筛选,将重量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又经过近十天的艰苦调整,新一批约三十发改进型复装子弹生产出来了。它们的外观虽然依旧粗糙,但隐隐透出一种更加规整的感觉。
再次试射。地点依旧是那个山坳,人员依旧是那些心弦紧绷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