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的表情,也随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那股子拨云见日的狂喜,被他死死按了下去。
取而代代之的,是一副“被李善长点醒”,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的凝重模样。
他甚至还煞有介事,脸上露出几分“恍然大悟”和“深受启发”的表情,顺着李善长的话往下说:
“善长啊,你刚才那句话,倒是提醒了咱!”
“神仙之法,咱是没那本事。不过……这世上的事,总得靠人来解决。”
李善长猛地抬起头,一脸懵逼地看着朱元璋。
我?
我提醒您了?
我刚才说啥了?我就在那胡说八道,异想天开啊!
难道……陛下从我这胡言乱语里,听出了什么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完了完了,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看着李善长那呆若木鸡的样子,朱元璋心里的小人儿已经笑得满地打滚了,脸上却依旧是一派严肃。
“你说的那个什么……瞬息而至,咱觉得有点意思。”
朱元璋开始了他的表演。
“咱大明的驿站,是不是太少了?消息传递,是不是太慢了?”
“如果,咱在全国各地,增设驿站,十里一小站,三十里一大站,用最好的马,最快的信使,日夜不休地传递消息,能不能把这时间给缩短?”
李善长一听,脑子也跟着转了起来。
他虽然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既然皇帝发问了,他就得答。
他皱着眉头,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
“陛下,此法……恐怕耗费巨大,收效甚微。”
“一来,广设驿站,需要大量的人吃马嚼,这笔开销,不亚于再养一支数万人的大军,国库……怕是撑不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来,即便是最好的宝马,日行千里,那也得有个极限。从云南到应天,几千里地,再快也得十天半个月。这点时间,对于瞬息万变的账目来说,还是太长了。”
朱元璋听完,点了点头,心里却乐开了花。
对!
就是这个效果!
要的就是你亲口说出,这法子不行!
“那……信鸽呢?”朱元璋又抛出了一个方案,“咱听说,信鸽传书,比马快得多。”
李善长苦笑一声,再次摇头。
“陛下,信鸽虽快,却有诸多弊端。其一,容易迷路,遇上风霜雨雪,更是十不存一。其二,信鸽能携带的信息量太少,一张小纸条,如何写得下那一整本厚厚的账目?”
“而且,万一被有心人捕获,军国大事,岂不泄露无遗?此法,更不可取。”
“嗯……”朱元璋沉吟着,装模作样地在院子里踱步,然后又停下,看向李善长。
“那如果,咱不用空印,但允许地方官吏,到了京城后,在户部官员的监督下,根据实际损耗,对账目进行有限度的修改呢?”
这已经是朱元璋能想到的,最接近“凡人智慧”的解决方案了。
然而,李善长听完,脸色却变得比刚才还要凝重。
他“噗通”一声,又跪下了。
“陛下,万万不可啊!”
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此例一开,那便是为天下贪官,打开了一扇通天的大门啊!”
“什么是‘有限度’?什么是‘实际损耗’?这里面的门道,太深了!”
“到时候,户部和地方官吏,官官相护,沆瀣一气!他们今天敢改一个数字,明天就敢改一整本账本!国库的粮食,怕不是要被他们用‘损耗’的名义,给活活搬空了啊!”
“这比‘空印’,还要可怕百倍!‘空印’好歹还有一张盖了印的纸在那,是个凭证。您这法子,是连凭证都不要了,全凭他们一张嘴啊!”
李善长吓得魂飞魄散。
他觉得皇帝今天有点不对劲,怎么想出的主意,一个比一个离谱,一个比一个像是要挖大明的墙角?
朱元璋看着吓得浑身发抖的李善长,心里满意极了。
很好。
非常好。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要让李善长,这位大明的丞相,这位百官之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认识到: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空印”这个问题,用凡人的办法,是无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