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逻辑课的精准打击

厄喀德那的《位面法则基础》课所带来的理性风暴,如同一次深入灵魂的冰水洗礼,让三年级的学生们好几天都沉浸在一种对世界运行规则既敬畏又茫然的复杂情绪中。然而,寰宇魔法学院的课程表不会因为学生们的消化不良而停下脚步。紧接着,另一门以严谨和精确着称的课程——《高等逻辑学》,在皮德老师的主持下如期而至。

如果说厄喀德那的课是站在宇宙尺度俯瞰法则的冰冷宏伟,那么皮德老师的逻辑课,就是手持手术刀,对思维过程进行最精细的解剖。教室里的气氛也因此格外凝重,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看不见的、紧绷的弦。

皮德老师站在讲台上,身形瘦削,戴着一副厚厚的、镜片如同迷宫般有着无数切面的水晶眼镜。他说话语速平缓,用词极其精准,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严格论证后才会吐出。他从不讲述故事,也不涉及任何情感或哲学思辨,他的世界只有前提、推理和结论。

“今天,我们进行逻辑推理的实战演练。”皮德老师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他扶了扶眼镜,镜片反射出冰冷的光,“我们将通过分析一组给定的、匿名的行为观测数据,推导出背后隐藏的‘规则’或‘模式’。”

他在黑板上(用的是最普通的粉笔,但写出的符号却如同印刷体般工整)写下了一系列变量和观测值:

* 变量A: 特定个体在非协作任务中的空间接近频率。

* 变量B: 视线在非信息获取目的下的停留时长。

* 变量C: 非必要信息交换的频率与内容冗余度。

* 变量D: 在群体环境中,对特定个体行为模式的异常关注度。

接着,他列出了一些经过“脱敏处理”的数据,比如“个体X与个体Y在图书馆自习时段,平均距离从常规的5.7米缩短至1.2米,概率提升400%”,“个体X在群体讨论中,对个体Y提出的非关键性建议采纳率高达95%,远超平均值30%”,以及“个体Y的笔记中出现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指向个体X兴趣领域的符号标记频率显着升高”等等。

皮德老师开始一步步地分析:“首先,我们排除偶然性。根据泊松分布检验,变量A和B的异常波动,偶然发生的概率低于0.3%。因此,可以初步判定存在非随机的影响因子。”

他的推理严密得像齿轮咬合,一步步推进:“其次,排除外部压力或任务关联。数据显示,这些行为发生在非强制协作环境,且与当前任务目标相关性极低。因此,外部驱动因素的可能性可以降低。”

“接下来,考虑信息传递效率。变量C显示的信息交换,内容冗余度高,效率低下,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这表明,其目的可能并非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具有其他社会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