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县的官场地震,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和烈度,迅速传遍了全省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天一早的《楚南日报》头版头条,用加粗的黑体字刊登了省委“风暴”行动的初步战果。报道中,省委书记赵安邦的批示掷地有声,省联合调查组雷厉风行,将一个盘踞多年、官商勾结的污染毒瘤连根拔起。
字里行间,充满了正义降临的雷霆之威。
而在这篇报道的侧边栏,一个年轻记者的名字和照片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周毅。
报道称,正是这位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记者,不畏强权,深入一线,经过缜密的暗访调查,才掌握了宏兴化工厂偷排污水的铁证,并第一时间通过“内参”渠道,将这份事关民生的重磅材料,送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案头。
一夜之间,周毅成了英雄。
省报集团的大楼里,前所未有的热闹。祝贺的电话几乎打爆了编辑部的座机,各个科室的同事们路过周毅的工位时,都会热情地拍拍他的肩膀,喊上一声“周大英雄”。
“小周,可以啊!一战成名!这下咱们报社可算是在全省人民面前露了大脸了!”
“何止是露脸,这简直是标杆!以后谁还敢说我们记者只会歌功颂德?”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赞誉,周毅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脸上挂着腼腆而疲惫的笑容,不停地对每个人说着“谢谢”,但心里却像是揣着一只兔子,七上八下。
英雄?
他看着报纸上自己那张略带青涩的脸,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他算什么英雄?他不过是被人精心挑选,推到台前的一个“传声筒”。那个提供“最佳观测点”、连工厂排污规律都摸得一清二楚的神秘线人,才是真正的操盘手。
可这件事,他不能说。总编王海山特意找他谈过话,让他就按照“官方口径”来,不要节外生枝。王海山看得比他透彻,这件事的背后水太深,把功劳都安在一个年轻记者身上,是最安全、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
一个完美的闭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除了周毅自己心里那点挥之不去的愧疚。
……
与省城的喧嚣相比,一河之隔的青龙镇,则是一片风平浪静。
江澈坐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里,慢悠悠地喝着茶,手里拿着的,正是那份让他心安的《楚南日报》。
看着头版上周毅那张英气勃发的脸,和下面那段“英雄出少年”的溢美之词,江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成了。
自己的“甩锅大法”,终于从镇级,走向了省级。
这口天大的锅,被周毅这个“愣头青”稳稳地背在了身上,还背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舆论的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个新鲜出炉的英雄牢牢吸引。
再也不会有人去深究,这个记者是从哪里得到如此精准的情报。
再也不会有人怀疑,这背后是不是另有推手。
他,江澈,再一次成功地隐没在了幕后,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神秘人”。